唐朝和北魏佛像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唐朝和北魏佛像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唐朝和北魏佛像的知识,包括晚唐雕塑特征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晚唐雕塑特征
〖One〗、到了晚唐由于统治阶级依附佛教制约百姓思想,与佛教形成了长期的凝固的同盟关系。因此,佛教雕塑世俗化也是从那时兴旺的,“武后之世,在政治方面,为害之烈,人所共知;然在美术方面,则提倡不遗余力,于佛像雕刻,尤极热心。出内努以建寺塔,且造像供养焉。就初唐遗物观之,唐代造像多在武周。其中精品甚多”龙门石窟现今最大的一个窟得菩萨造像据说就是按武则天的原貌铸造的。从这起佛教雕塑世俗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情感,也可以是佛像创作的材料。
〖Two〗、与北魏的宗教雕塑艺术的肃穆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更加注重人物雕塑的生动性和人物的性格,在制作处理佛教群雕人物关系时,把握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到了晚唐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风格更加世俗化,更加写实,材料使用也更加广泛,这样一直延续。
〖Three〗、唐代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唐代的外交空前的繁荣,唐王朝同世界各国进行着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层次和力度都堪称中国古代之最,把外国文化融入中国自己的风格,大唐文化也因此而显示其强烈的包容性,对此在雕塑上尤为明显。
〖Four〗、唐代的唐三彩俑人雕塑可说是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典型,达到了中国古实人物雕塑艺术的高峰。这与当时的丧葬风密不可分。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早对陵墓制造的等级,随葬品的摆放顺序与主人的身份划分有明确规定的时代。大批贵族、大臣、王室人员死后,厚葬成风,人佣动物佣成为陪葬的最主要物品这种风俗影响到百姓。唐三彩釉色主要就以褐黄、土红、翠绿、为主。夹杂白、蓝、红、淡青和黑等色彩。造型精致,釉色斑澜,其所反映人物动物的生气勃勃的形象,为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因此,唐三彩俑塑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是非常的重要的。
[Two]、北魏佛像改变的原因
〖One〗、早期的鲜卑族只信仰杂卜、巫术,建都平城后,接触到了中原的佛教文化,鲜卑族利用佛教“敷导民俗”、统一思想来强化“君权神授”。佛教也需要依附皇权迅速发展。然而迅速发展的佛教不事生产,不服兵役,还占领大量的土地,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引起了北魏太武帝的高度重视,由此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
〖Two〗、佛教虽然受到重创,但佛法无法灭绝。文成帝即位,就马上宣布恢复佛教,佛教以更大势头卷土重来。而这次恢复的直接结果,就是凿窟雕佛。文成帝认为这样做可以弥补祖父“灭佛”之过,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北魏的石窟由此开始建造了。孝文帝改革初期,佛像由雄浑粗犷改为清瘦秀丽。孝文帝年幼继位,朝政由祖母冯太后把持。冯太后对北魏从社会风俗到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婚姻法,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有意识地进行汉化。
〖Three〗、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并在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史称“孝文帝改革”。
〖Four〗、龙门石窟中古阳洞石窟佛像就是这个时期开始雕塑的。古阳洞中的造像,都是瘦削形的秀骨清像,形象也都俊俏秀丽。比如孝文帝的三尊像,身披袈裟,身体瘦削,双手叠压呈禅定印,两旁侍立的菩萨,都是面貌清瘦,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相比于北魏前期雄浑粗犷的云冈石窟,三尊像的形象更符合汉族的审美观。
〖Five〗、云冈石窟这时候停止了大规模的开凿活动,但中下层的佛教信徒利用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很多中小型洞窟。这些洞窑里佛像和菩萨都有面型消瘦、肩膀削窄,脖子稍长等特点,雕刻艺术上也多是内容繁复、雕饰精美。这些特征都是因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所以呈现出汉族形象中的秀骨清像,以及雕刻上的工整华丽。
[Three]、为什么北魏的佛像遗留那么多
北魏是佛像发展最初的朝代,北魏的所有帝王都信奉佛教,因为皇权至上没有人对这样的帝王有所限制,所以人们要为自己找到信仰和目标,天下无敌不是荣耀,更多的是一种寂寞,并且北魏本来就是鲜卑人建立的,鲜卑人的文化落后,思想比较空虚,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并且在这种制度下,北魏的帝王是疯狂的也是非常无助的,所以这个时期,佛像因为帝王普遍信佛,慢慢的导致全国都有大量的佛像诞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