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民间殉葬制度

作者:网络 -
宋朝民间殉葬制度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宋朝民间殉葬制度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宋朝民间殉葬制度的知识,包括10-13世纪中国实行什么制度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10-13世纪中国实行什么制度
  2. 宋代青白釉小罐都是陪葬品吗
  3. 宋代银元是什么

[One]、10-13世纪中国实行什么制度

10—13世纪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君主制度。公元十世纪的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开始剪灭独立的十国,结束了混战的五代十国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但是由于宋朝一朝实行的是以文驭武的政策,导致了宋朝长期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导致最终在13世纪早期南宋在崖山之战中被蒙元朝廷击败,十万军民为宋朝陪葬,宋朝灭亡。

[Two]、宋代青白釉小罐都是陪葬品吗

〖One〗、魂瓶,又称归一瓶,有的书上写作“皈依瓶”。是陪葬用以作为亡魂的“归一之所”的物品。有些魂瓶有龙虎图案,故也有称“龙虎瓶”的。魂瓶由早起的谷仓演变而来,也用作盛装谷物,所以也有因其功用称为“谷仓”的。

〖Two〗、魂瓶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关于“无鼓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无鼓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春秋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种重要的礼俗。

〖Three〗、北宋早期青白瓷以实用器皿为主,到中晚期瓷质器皿普遍化后才出现烧制专用冥器,并烧制出青白釉堆塑长颈魂瓶,成对置于墓中。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九》中载:“今丧家棺敛,柩中必置五谷囊罂者。”南宋继其传统继续流行,江西及周边墓葬的考古发掘中,青白瓷堆塑长颈魂瓶时有出土,而在赣中和赣东北地区几乎每墓必出。

〖Four〗、魂瓶从最初的谷仓演化为最后的灵魂居所,古人的初衷都是寄望于逝后仍有美好的生活。其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又是宗教的灵魂信仰和“慎终追远”的传统在中国丧葬礼俗中表现。

[Three]、宋代银元是什么

〖One〗、“宋代银锭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货币。”市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黎燕介绍,我国在古代历史时期所使用的货币与现如今的人民币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是材质选取上,在计量单位上等等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分。宋代距离如今隔着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但是它的货币却有部分保存至今,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Two〗、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作白金(即白银)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

〖Three〗、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Four〗、宋代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使用数量增加,用途更加广泛。政府税收、开支、民间储藏和大额支付、世界贸易等,都会使用到银锭。银锭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商税——“出门税”。北宋以后,民间口语中常称呼白银为“锭”“银锭”的称呼也随之推广开来。

〖Five〗、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约672——1344元)。

〖Six〗、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混杂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的金融调度上和在与英镑比价的变化上,都符合外国资本的需要。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

关于宋朝民间殉葬制度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