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文质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诗歌文质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诗歌文质和曹植是唐代的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诗歌文质以及曹植是唐代的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曹植是唐代的吗
  2. 中国文学精要考什么
  3. 求李白的诗(加意思)

[One]、曹植是唐代的吗

〖Two〗、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Three〗、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比较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Two]、中国文学精要考什么

献诗说:;〖One〗、出自于《国语·周语上》;〖Two〗、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Three〗、“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采诗说:;删诗说:;〖One〗、由司马迁提

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Two〗、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Three〗、这个说法不准确;;吴越春秋:;〖One〗、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Two〗、作者

是越晔;;〖Three〗、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古文运动:;〖One〗、中唐时期发

〖Two〗、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Three〗、“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One〗、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Two〗、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Three〗、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One〗、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One〗、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Three〗、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陈子昂对唐诗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

〖One〗、复归风雅成为盛唐歌行即将到来的序曲;

〖Two〗、陈诗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有盛唐诗歌的风貌;

〖Three〗、其提倡风骨和寄兴,对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Two〗、借记事以抒情,表达爱国忧民的精神;

简述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One〗、其创作主要包括奏议文和刻石文;

〖Two〗、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Three〗、其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铺叙歌颂,气度宏大;

〖Two〗、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现象提出了107个问题;

〖Three〗、表现了诗人见识广博、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One〗、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Two〗、骈文的特征是:对偶、用典、声律和词藻;

〖One〗、以高适、岺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群体;

〖Two〗、他们的诗主要以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

〖Three〗、他们的边塞诗写得雄壮美,有一种慷慨悲凉之美;

〖One〗、唐代流行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

〖Two〗、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Two〗、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Three〗、表达原始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One〗、春秋到战国初期:语录体、篇幅简短、辞约义丰;

〖Two〗、战国中期:论辩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

〖Three〗、战国末期: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

〖One〗、内容充实丰满,多慷慨悲愤之气;

〖Two〗、艺术表现形象生动、音韵流畅、辞藻华美、对付工整;

简述陶渊明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形成原因:

〖One〗、心境的平和散淡;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心境自然平和;

〖Two〗、语言的平易质朴,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自然纯净之美;

〖Two〗、特定环境下突出人物的性格特色

〖One〗、记东周、西周和诸侯国之事,起于战国初年、终于秦灭六国;

〖Two〗、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纵横策士的事迹和言行;

〖Three〗、由西汉刘向总结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为现名

〖One〗、西汉贾谊的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Two〗、文章的核心是指出秦灭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Three〗、文章体现了贾谊散文铺排渲染,气盛情浓的特点;

〖One〗、由南朝齐永明时期由诗人沈约、谢脁提倡的一种诗体;

〖Two〗、它是五言诗由格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比较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阶段;

〖Three〗、永明体对诗歌的格律有严格要求,讲究四声的配合;

〖One〗、晚唐诗人姚合的诗歌被称为武功体

〖Two〗、其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写山县的荒芜,官况的调敝,以个人生活的穷困,

〖One〗、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闺思愁怨;

〖Two〗、写游子对生存态度的感觉,和对人生某些态度的思考;

简述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One〗、受到汉末到六朝品评人物的影响;

〖Two〗、士族子弟有意学习名士的言谈举止;

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及其它;

〖Two〗、神话是远古人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是“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Three〗、神话表达了远古人类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征服的愿望;

〖One〗、中国神话始终围着的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Two〗、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的昂扬的斗志、神异的力量和英雄气概;

〖Three〗、神话中都熔铸着浓烈的感情,表达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想象力;

〖Four〗、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完善;

〖One〗、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一方面,神话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想象、富

于形象、富于情感的的特征,敢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Two〗、丰富多彩的神话,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的源泉;

〖Two〗、“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林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韵律,以闻于天子”

〖Three〗、“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One〗、司马迁提出的《诗经》来源的一种说法;

〖Two〗、此说法说在孔子时期有3000多首诗,孔子提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Two〗、分类方法是根据音乐的不同,风土之音曰风(各地不同的音乐),朝廷之音曰雅(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分类的依据也是音乐的不同),颂是宗教祭祀用的舞曲;

赋:一般可以直接刻画描写,也可以直抒胸臆或直言其志,在《诗经》的就去比较多;

兴: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它与诗歌情思的关系可以分为相关和不相关;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使用联绵词和叠词;

〖One〗、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记国鲁、周和其它诸侯国的历史;

〖One〗、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Two〗、描绘人物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Two〗、主要记录齐、鲁、晋、郑、楚、吴、越的历史;

〖Two〗、主要记叙战国诸侯国的纵横策士的言行、事迹;

〖Three〗、在不少夸张的言辞,但自有其特色;

〖Two〗、能抓住人物的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Two〗、善于使用典型的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One〗、与楚地的楚声、楚歌有直接的关系;

〖Two〗、与楚地民间的巫歌有紧密的关系;

〖Three〗、有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Four〗、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文化的影响;

〖Two〗、班固:离,犹遭也,騒,忧也;

〖Four〗、近人游国恩:认为其是楚地古乐曲名,也可能有牢骚的意思;

〖Two〗、竣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One〗、李斯的创作主要是奏议文和刻石文;

〖Two〗、《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排渲染,有纵横之气;

〖Three〗、其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气度宏伟、韵律谐合;

〖One〗、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Two〗、铺排渲染,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One〗、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Three〗、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人物性格;

〖Five〗、以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

〖One〗、开创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全盛局面;

〖Two〗、其作品中有一种沉雄悲凉的风格;

其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写了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One〗、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Two〗、其语言的华美具体体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Three〗、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注重语言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的锤炼方面;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徐干、刘桢、应瑒、陈琳、阮瑀;

〖One〗、在诗人亲身经历的基础之上,其对感情的描写、心理的刻画,真实、细腻;

〖Two〗、能够注意对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有起到记好的作用;

〖Three〗、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的效果;

〖Three〗、将哲理、情景、情思与意象融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Three〗、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One〗、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One〗、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曾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幻想神游天界,在《远游》中就有直接的表述;

〖Two〗、其内家有两种倾向:一各是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是有所寄托、表达人生戚戚的抒情之作;

〖One〗、始于魏晋,在东晋中期是其成熟和高潮期,在东晋末期式微;

〖Three〗、内容上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One〗、心境的平和散淡,其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不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Two〗、诗文的平易质朴,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One〗、南朝诗歌承魏晋之风,重视诗歌的艺术特质,重抒情甚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技巧的追求;

〖Two〗、北朝诗歌则直承汉诗之风、朝着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Three〗、南北朝诗歌分别朝着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的方向发展。

〖One〗、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诗歌模式;

〖Two〗、对局部景物的描写,则表现出了情思韵味,朝着晴景交融的方向发展;

〖Three〗、对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描绘;

〖Two〗、注意字句的锤炼,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Three〗、对七言诗的发展也有巨大贡献;

〖One〗、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Two〗、它是五言诗由格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过江阶段;

〖Two〗、其特征是:对偶、辞藻、用典,声律;

〖One〗、即杂谈神仙鬼怪的小说,始于魏晋南北朝;

〖Two〗、曲折的反映社会现实、表达鲜明的爱憎、浪漫的情怀,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One〗、受汉末到六朝品评人物的影响;

〖Two〗、士族子弟为取得名声向学习名士言谈举止;

〖One〗、掌管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及其周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One〗、指贞观诗坛后起之秀上官仪及其效仿者的诗作;

〖Two〗、上官体以绮错婉媚为本,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诗歌的声律辞采这

[Three]、求李白的诗(加意思)

忆东山李白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已长久不去造访谢安的东山了,蔷薇洞边的蔷薇又开了几遍花呢?白云亭上的白云还在自由自在地来去吗?明月堂前的明月今晚照到了那户人家呢?〔字词〕向——看望、欲去。度——年度。散——分离。落——月光下照也。〔句评〕不向东山久——似虚而实,实写地点之忆。平起、感叹,好久没去(甚至没想到再去),暗指好久不见居住东山的人或亲友,蔷薇几度花——似虚而实,虚写时间之忆。继续感叹,推算已不知有几年了,以“几度”呼应“久”字。白云还自散——似实而虚,隐含忆人。一番设想,双重意思,明写云散月出,暗寓人之分离明月落谁家——似实而虚,寄托相思。继续设想,双重意思,月光是否照到东山之家,暗寓思念之情、彼人知否。“谁”字用的巧妙,明知故问,以问代答。〔诗评〕全诗围绕一个“忆”字,过去的回忆,现在的思念,未来的期望,地、时、人、情,层层深入内心。全篇虚写、冥想,处处真情实意。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1?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2。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3。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4。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5。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6。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7。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8。君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9。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10。我志在删述11,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12。[导读]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天宝安史之乱以前,所据"吾衰"一语。一说"当属早期'大言'之作"(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三期)。关于诗意,俞平伯《李白〈古风其一〉第一首解析》云:"本篇大意,只是《孟子》(离娄下)上的两句话:'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载中华书局版《李白研究论文集》)。王运熙《李白〈古风其一〉中的两个问题》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也包括建安诗歌在内。"我志在删述"之意是删述、编选诗歌,而非如俞平伯所云通过作史以显褒贬(文见《天府新论》1988年第一期)。王又在《略谈李白的文学思想》(载齐鲁书社版《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中说:李白推崇《诗经》的风雅正声,主要是重视《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他表示仰慕孔子作《春秋》的事业,实际上还是要继承《诗经》的美刺和褒贬传统。《唐宋诗醇》卷一:"《古风》诗多比兴,此篇全用赋体,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指归《大雅》,志在删述,上溯风骚,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清真为贵,论诗之意昭然明矣。"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如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何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又何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总结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Fourteen〗、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李白作诗,常赋与月,其咏月诗句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都说明月与诗人有不解之缘,李翁恐此缘分最深亦最真。你看他,铺盏豪饮,尚要“举杯邀明月”;桌前就餐,但见“月光明玉盘”;下山途中,邀来“山月随人归”;冥冥梦里,情系“湖月照我影”;送客远行,恭请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诤友,更是“登舟望秋月”;怀旧忆往,“卷帷望月空长叹”;言志抒怀,“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夜半醒来,忽见银辉满地,诗人也难捺激情吟哦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片爱月之心,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李白吟月作诗,亦大沾其明月之光,他的众多的珠玑般的咏月诗句,使得其作品无处不闪烁出优雅美致、深邃而辉煌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本身也因此而如一轮皎皎明月,长久地高悬于祖国诗坛上。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赋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关于唐朝诗歌文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