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收回土地

作者:AI创作 -
唐朝收回土地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唐朝收回土地这个问题,唐朝田地种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田地种类
  2. 唐代到清代的版图变化
  3. 唐代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

[One]、唐朝田地种类

〖One〗、永业田是北魏时期出现的一种分田制度,最初称之为世业田,北齐时期改称永业田,此后隋唐也称之为永业田。

〖Two〗、北魏时期,但凡养蚕的地方,每个18岁以上的男丁可以得到国家分给的20亩桑田,这是不用还给国家的,可以传给后代。相当于是私有制的田地。

〖Three〗、这是非常有利于提高百姓积极性的分田方式,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隋王朝一统天下以后,也沿用永业田制度。可是到了唐朝,统治者又发明了一个新的分田制度,那就是口分田。

〖Four〗、01唐朝将口分田和永业田做了一个细致的划分。

〖Five〗、唐朝建立以后,也同样面临分田到户的问题。按照当时的尺寸来衡量,一亩大概是宽一步,长240步大小的面积,一顷则是100亩地这么大。

〖Six〗、18岁以上的丁男,就可以得到国家分配给他的一顷田,也就是100亩田。但是这100亩是有说法的,不是全都给你做永业田。

〖Seven〗、其中只有20亩是永业田,而80亩全都是口分田。永业田主要长一榆树、枣树以及桑树等,而口分田的种植范围比较广泛。

〖Eight〗、不过口分田有一个很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不可以传给下一代人。也就是说口分田是国有或者贵族拥有的,老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Nine〗、老百姓种了一辈子口分田,等到去世以后,那么国家或者贵族就会把这些口分田都给收回去,重新分配给其他百姓。

〖Ten〗、可是每个乡镇田地是不均衡的,所以根据不同的状况,将这些地方分为狭乡和宽乡。其实看名字就能知道,所谓狭乡指的就是田不够百姓分的乡镇,宽乡也就是百姓分外田以后,还有剩余田的乡镇。

1〖One〗、如果恰好你是宽乡,而你的邻居是狭乡,那么就更好办了。把你多余的田地拿出来分给狭乡的百姓,这样综合一下,问题是比较好解决的。

1〖Two〗、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新唐书》

1〖Three〗、可是一般不会出现这么凑巧的事情,这该怎么办呢?对此唐朝朝廷也是有办法的,狭乡的人所分配到的田,只有宽乡的半数之多。同理所要缴纳的税,他们也少了一半之多。

1〖Four〗、如果有想要迁徙到其他乡镇的百姓,那也是好办的,可以把自己的永业田给卖掉,这是你的私人财产,当然可以买卖。

1〖Five〗、不过口分田就不一样了,从狭乡迁徙到宽乡的人,必须要连同口分田一起给卖了,卖了以后,朝廷也不可能再分田给你了,到时候你只能租田种了。

1〖Six〗、02拿了朝廷的田,这税收自然是逃不掉的。

1〖Seven〗、人出生以后,逃不掉的两件事,一件是死亡,还有一件就是赋役。唐朝的时候也不例外,你以为国家这么好心,把这么多田白白赏赐给你吗?当然不是。

1〖Eight〗、既然按照丁男或者其他身份,你分到了相应的田地,那么就必须要给国家上缴一定的税赋,这是跑不掉的。

1〖Nine〗、一般拿到田以后,一年后必须要缴纳两斛小米,三斛稻子,当然这是口分田里的份额,算是租赁税。此外还有永业田必须要缴纳的份额,那就是两匹绢,两丈绫、絁。

20、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是养蚕的,当时对养蚕户是有特殊划分的,那么不养蚕的地方又该怎么缴纳相应的税收呢?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缴纳折合白银14两就可以了。

2〖One〗、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Fourteen〗、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新唐书》

2〖Two〗、封建社会,必然存在贵族集团。贵族集团往往都能够拥有很多田地,这是国家赏赐给他们的。他们当然不会去种田,这些田依旧是老百姓在种,只不过他们可以将这些田地的税收收归己有,不需要缴纳给国家。

2〖Three〗、每个乡都要记录给了多少田出去,每年收上来多少税。乡里做好了乡帐,会交到县里。每个县汇总了所有乡帐以后,又会送到州里,州里最终送到户部交差。

2〖Four〗、而且隔一段时间,就会安排人下去核查所授田地的数量,以此与上交的税收核对。对不上的可就麻烦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漏税了。

2〖Five〗、03唐王朝靠着合理的税收制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

2〖Six〗、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那是超级大国的典范。万国来朝,四方膜拜。为什么大家如此崇拜唐朝呢?因为唐朝足够发达。

2〖Seven〗、唐王朝的地盘广,人口不断增多,税收制度合理。这三点或许就是唐王朝不断创造盛世的重要原因。

2〖Eight〗、唐朝初年,李世民刚刚执政,当时唐朝只有300万户人口,一匹绢才能换一斗米。分田到户以后,贞观4年,仅仅过了4年时间,一斗米也只剩下了四五钱的费用。

2〖Nine〗、当时号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尤其是人在旅途中走上数千里,都会有饭吃,根本不愁没饭吃的地步。物资丰富,物价降低,周围小国家的人纷纷前来投靠唐朝,足有120万人之多。

30、甚至在贞观4年,犯了死罪的人,全天下只有29人,简直就是太平盛世的典范。因为百姓个个都安居乐业,没有人会想着出来为非作歹,破坏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便是贞观之治。

3〖One〗、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继承了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遗志,最初由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帮助李治管理国家,一切依照贞观年间的做法,所以天下依旧太平。

3〖Two〗、李治刚登基的第一年,唐朝就增加了15万户人,可见民间是何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此后武则天开始执政,很多人对武则天有偏见,认为她祸乱朝纲。

3〖Three〗、高宗承之,海内艾安。太尉长孙无忌等辅政,天下未见失德。数引刺史入閤,问民疾苦。即位之岁,增户十五万。及中书令李义府、侍中许敬宗既用事,役费并起。---《新唐书》

3〖Four〗、可是她执政期间,并没有使得唐王朝的盛世中断,反而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武则天执政后,出现了贞观遗风的盛世,可以说唐高宗还是沾光了。

3〖Five〗、武则天去世以后,唐中宗和唐睿宗在位时间都不长,基本延续了武则天时期的执政风格。虽然没有过去盛世的繁荣,可是也没有改变唐朝分田的制度。

3〖Six〗、此后唐玄宗登基,他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要进一步创造更加辉煌的太平盛世。所以他将唐朝初年设立的庸调法颁行天下。

3〖Seven〗、其实也就是赋税的一种形式,与均田制相互打配合,保证唐王朝的税收制度。所谓庸也就是徭役,每丁每年必须要服徭役20天,可是如果不想服徭役也可以,那就按照规定交布来抵日子。

3〖Eight〗、所谓调也就是税收,每丁每年按照自己家乡的特产来缴纳税收,每年缴纳两丈绢、三两绵。或者直接缴纳两丈五尺的布,三斤的麻。根据不同地方调整具体缴纳方案。

3〖Nine〗、当然作为太平盛世,一旦遇到灾年,会根据受灾的情况减免部分或者取消庸调法所规定的赋税。这一办法显然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贵族集团也紧跟着沾光。

40、为此百姓们至少应该闹一闹,可是很奇怪的是,百姓们坦然接受了这一件事。由此可见,当时百姓们的小日子,的确是很不错的。太平盛世出顺民,这点一点也不假。

4〖One〗、04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战乱对经济打击太大。

4〖Two〗、唐朝的盛世,基本上在安史之乱时,宣告终结了。此前一直都是太平盛世,以均田法作为分田制度,唐王朝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盛世。

4〖Three〗、可是战乱对经济的伤害的确很大,唐肃宗李亨继位以后,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他必须弄到很多钱才行,所以他开始增加税收。

4〖Four〗、当时掌握在手里的土地,基本上都增加了税收。当时掌管的江淮、蜀中地区的有钱人,根据他们财产的多少,都收了税,基本上是征收财产的百分之二十作为税收。

4〖Five〗、商人在战争期间,贸易额超过一定量也会收取贸易税。为了多弄点钱,唐肃宗甚至开始卖官鬻爵,只要捐钱给朝廷的,那么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官职出身。

4〖Six〗、可怜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太平日子过惯了,根本没想到会乱成这样,所以大家都没有什么准备。米的费用一下子就疯长了起来,一斗米居然需要7000钱,市面上到处都是乞丐。

4〖Seven〗、均田法在战时已经失效了,天下大乱之际,百姓们四处逃荒。过去粮米盛产,费用便宜,国家又处于和平状态,所以没有百姓会储藏多少米在家里,藏着也容易坏。

4〖Eight〗、这直接导致战乱的时候,百姓们完全没有口粮吃。米价一天一个样,到了后期甚至市面上都没有米可以买卖,最终导致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4〖Nine〗、故事,天下财赋归左藏,而太府以时上其数,尚书比部覆其出入。是时,京师豪将假取不能禁,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请皆归大盈库,供天子给赐,主以中官。自是天下之财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程其多少。---《新唐书》

50、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前,天下有5288万人口,可是安史之乱以后,只剩下了1690万人,少了差不多3600万人。

5〖One〗、战争的确会使得不少人死在战场上,可是这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没有吃的被活活饿死的呢?可能数据比战争带来的要多得多。

5〖Two〗、总结:合理的税收,稳定的天下,才能创造太平盛世。

5〖Three〗、唐肃宗时期,为了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大军,他花费了各种手段捞钱。只要是人想到的税,他都给加上去了。

5〖Four〗、以至于百姓根本无法生存下去,钱拿来买米都是捉襟见肘的事情,更别指望还要被朝廷剥削一把。

5〖Five〗、当时天下的财产都收缴到了国库,太平盛世藏富于民的所有积累,一夕之间荡然无存。即使后来唐代宗时期,天下稳定了,对百姓采取了一些优待政策,也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出现的问题了。

5〖Six〗、回过头来看唐王朝初期为什么能够如此强盛?首先就是合理的税收制度。大战过后,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唐王朝将传统的均田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以永业田和口分田相结合的方式授田。

5〖Seven〗、这么做鼓励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增加国家税收。此外就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其实老百姓是最害怕战乱的,一旦打起仗来,最吃亏的,也是老百姓。

[Two]、唐代到清代的版图变化

〖One〗、版图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变化:

〖Two〗、-唐朝时期,中国版图达到了最大范围,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大陆、蒙古、朝鲜半岛、越南北部、老挝、缅甸北部等地。

〖Three〗、-宋朝时期,中国版图缩小了一些,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大陆、蒙古、朝鲜半岛、越南北部等地。

〖Four〗、-元朝时期,中国版图再次扩大,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大陆、蒙古、朝鲜半岛、越南北部等地。

〖Five〗、-明朝时期,中国版图再次缩小,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大陆、蒙古南部等地。

〖Six〗、-清朝时期,中国版图再次扩大,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大陆、蒙古南部等地。

[Three]、唐代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在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备受隋文帝所重视,此后在文帝和炀帝统治时期相继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核查工作,使得隋朝前中期的土地制度还能够有序实行。但是到了隋炀帝统治的后期,原有的均田制开始被不断发展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所破坏,土地兼并成为了隋朝末期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成为加剧社会阶级矛盾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在如此严峻的土地兼并现象之下,隋朝的中央政府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隋炀帝还在为自己的千古一帝的目标进行着残暴的统治。三征高丽、巡游江南成为了隋炀帝最后帝王生活的最大旨趣,隋朝广大民众纷纷失去自己的土地,由此在隋朝末年形成了大规模的频繁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624年,在基本完成了唐朝在全国范围内的封建统治之后,李渊迅速和自己的政治集团进行商议决策,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平定军阀势力,转化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尽管隋朝为唐朝留下了比较丰厚的家底(主要体现在粮仓储存的粮食方面),但是经历过隋朝末年土地兼并的发展,以及隋末农民大起义个军阀战争的冲击,唐朝初期的土地占有现象十分混乱,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定,为此李渊出台了均田诏令。

主要授田内容基本上和隋朝时期一致,中年(18—20)授田100亩,但是可以不需要服劳役,丁男(21—59)同样受田100亩,但是需要交纳相应的服役赋税。其中的80亩为政府在其死后需要收回的口分田,另外20亩则是可以由自耕农继承的永业田。此外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等男性群体授田40亩,女性授田30亩。另外在贵族、官员等方面的授田数量有了明显提高,这显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不断发展。

《唐会要》载:"始定均田賦稅。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篤疾废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為世業。余以為口分。"

唐朝时期所颁布的均田制度在授田数量、授田群体的区分以及授田原则上,虽然都基本上依据隋朝时期的均田制度为基础,但是却又展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新的特产,这些新的特点基本上是适应唐朝建立和在全国的封建统治基本上确立之后的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能够从这些授田的新内容和新特点中,分析出唐朝时期社会形势出现的新变化。

首先在授田对象的选取方面,虽然授田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全国范围内的主要自耕农群体,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唐朝时期已经取消了对于妇女、奴婢以及部曲的授田规定,这也就意味着女性在唐朝时期已经不在授田范围之内了。对于妇女群体的取消授田,展现了唐朝时期妇女实际上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

而取消对于奴婢、部曲等封建地主依附群体的授田规定,则展现出了唐朝时期对隋朝时期封建地主肆无忌惮地发展以及兼并土地行为的限制和打压,当然其打压的主要对象还是拥有着数百年发展基础的门阀士族群体。除了取消了对于以上群体的授田之外,唐朝还增加了对于一些新兴群体的授田规定,比如僧道、杂户、官户以及工商业者。

《新唐书》载:"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其地有薄厚,岁一易者,倍受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

儒释道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之后,在隋朝时期逐渐展现出了和平的发展局面,唐朝时期佛道两派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佛教成为了当时唐朝前期发展速度最快的教派。由此封建统治者也开始注重对于这些信徒的授田,这也从侧面中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势力的上升和壮大。

最后一点就是唐朝对于封建地主势力的授田规定更加完善,比如官僚和勋贵的授田都是严格按照等级规定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限制封建地主势力的土地兼并行为。在土地买卖方面,唐朝无疑对此展现了默许的态度,这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唐朝在适应现实情况需要的同时,却也为之后均田制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新颁布的均田制对于唐朝建立之初,特别是在基本上确立在全国范围内的封建统治之后,整个社会百废待兴之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唐朝统治者就是抓住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基础,才逐渐稳定了唐朝的统治。

在均田制度颁行,并且不断确立之后,唐朝也相继出台了与均田制度相适应的租庸调制度。租庸调制度在隋朝时期即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定,但是其中的庸却在隋朝时期并没有形成制度,唐朝时期将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使其逐渐成熟化和制度化。

《旧唐书》载:"租庸调法以人丁为本,开元後久不为版籍,法度废弊。丁口转死,田亩换易,贫富升降,悉非向时,而户部岁以空文上之。又戍边者拒其租庸,六岁免归。"

租庸调制度,即分为了田租、户调以及庸三个部分。田租基本上是按照人头税的原则进行征收的,即每年每丁需要交纳2石的粟。而户调则是按照所种植的麻或者绢缴纳不同数量的实物。服役方面也是每个丁男都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但是按照现实情况这种服役可以作出相应的转化,这时候就需要了庸来起作用了。

比如,国家规定每个丁男的U役数量为一年二十天,但是如果国家不需要丁男进行这么久的服役的话,那么就需要丁男缴纳相应的税来免除自己需要承担的兵役负担。但是如果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所需要的差役超过正常规定的话,那么政府也会相应地免除丁男的相应的田租和户调,以便缓解每户家庭的经济压力,这一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唐朝所颁布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从内容上看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自北魏时期均田制颁布之后中的熟悉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北魏时期以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做一个全面而又宏观的考察,这也方便我们深入理解。

1.唐朝初期颁布的均田制对于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以及在全国封建统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其虽然在隋朝基础上制定出来,但是在授田数量、授田群体以及授田原则上有着很多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唐朝依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改变。

2.租庸调制作为中古时期重要的赋税制度,虽然仅仅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接不得不被废除了,但是其对于唐朝前期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是有着重要帮助的。特别是唐朝前期曾经发动过大量的对外征服战争,这些军费是离不开租庸调的。

3.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唐朝颁布的均田制,实际上是在不触碰封建地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行的,特别是对于官僚和贵族授田数量的提高,更凸显了这一原则。而且官僚和贵族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封建特权,免除相应的租庸调,这也充分展现了其封建性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收回土地和唐朝田地种类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