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唐朝

作者:网友投稿 -
潼关之战唐朝

其实潼关之战唐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潼关之战唐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安史之乱潼关为什么守不住
  2. 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
  3. 安史之乱最重要的一战

[One]、安史之乱潼关为什么守不住

哥舒翰以他丰富的作战经验,确实知道打不过安禄山,所以他选取防守。但是唐玄宗和杨国忠对他手握重兵相当不放心,屡屡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战。“人谓诸将以潼关三百余里,利在守险,不利出攻。杨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于己不利,欲其速战,数奏促之。”

[Two]、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

〖One〗、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数次上疏唐玄宗,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严词苛责。

〖Two〗、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

〖Three〗、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初八,决战打响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枕籍,遭到重创。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

〖Four〗、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Three]、安史之乱最重要的一战

〖One〗、在安史之乱期间,有很多重要的战役,其中最重要的一战可以说是“剑南之战”。

〖Two〗、剑南之战发生于756年,是唐朝与安史叛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叛乱,叛军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规模庞大,军事实力强大。剑南之战是唐朝为了重夺巩州(今陕西省汉中市)而与叛军交战的一次关键战役。

〖Three〗、剑南之战的胜败关系到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命运。如果唐朝胜利,将有助于稳定政权,压制叛军的势力。而如果失利,叛军势力将进一步扩大,对唐朝统治产生更严重的威胁。

〖Four〗、在剑南之战中,唐朝派遣的将领李建成等人带领精锐部队,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唐朝军队取得了胜利,成功夺回了巩州。

〖Five〗、剑南之战的胜利对于唐朝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稳定了唐朝军队的士气,削弱了叛军的力量,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逐渐恢复和平定局势奠定了基础。因此,剑南之战被认为是安史之乱中最重要的一战之一。

潼关之战唐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潼关之战唐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