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男装

作者:网络 -
唐朝发男装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唐朝发男装,以及唐朝男装分类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制男装汉服具体介绍
  2. 唐朝男装分类
  3. 唐朝人为什么爱穿“胡服”

[One]、唐制男装汉服具体介绍

〖One〗、1唐制男装汉服是一种传统的汉族男性服装,以唐朝时期的服饰为主要风格特点,深受爱好中华文化的人们喜爱。

〖Two〗、2唐制男装汉服的特点是以宽袖、长袍、飘逸的衣襟和华丽的装饰品为主,所用的面料多为丝绸和棉麻,制作工艺复杂精细,细节处理非常讲究。

〖Three〗、3在古代,男子汉服不同于女子,服装变化并不大,而唐制男装汉服则将传统汉服的元素与唐朝时期的服饰流行元素巧妙结合,使得唐制男装汉服更加个性化和别致。

〖Four〗、例如,唐制汉服在造型上更加精致,装饰更加华丽,为汉族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典雅华贵之气。

[Two]、唐朝男装分类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上一探究竟。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Three]、唐朝人为什么爱穿“胡服”

〖One〗、唐朝人喜欢穿胡服的根源在于唐朝的开放包容政策。

〖Two〗、李唐兴起于陇西边陲,不仅在政治上因袭前朝少数民族政权体制,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也采取兼容华夷、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这种一视同仁的开放政策,使得当时居住都城长安城的,除了汉族人民以外,还有突厥人、回鹘人、龟兹人、吐蕃人、南诏人、日本人、朝鲜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长安简直就是一个世界大都会。

〖Three〗、因为各族人聚居在一起,所以唐朝人在装扮上较为自由,各民族生活方式包括服饰在内得到充分保留和发展。胡服特点是翻领、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更便于活动,早在唐朝之前千年的赵武灵王便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相比中原汉服的宽袍大袖,胡服在生产生活中更为方便实用,因此胡服在唐代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Four〗、以女性服饰为例,后人之所以会认为唐朝女性更为开放,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唐太宗兼容华夷的民族政策,使唐人更受胡人风气影响,唐朝之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说魏晋风流,那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唐初女性着装受胡人风气影响,样式比较窄小、实用。到了唐太宗晚年,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唐太宗晚年也开始崇尚奢靡,唐朝女性的服装开始由保守趋于开放。唐高宗时期,袒胸装渐趋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繁荣时期,统治者安于享乐,这个时期女性的服装最为开放,有的女子已经将领口开得非常低,也就形成了坦胸露乳装。有一种“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展示女性丰满迷人。唐诗中有“粉胸绵手白莲香”(崔珏)、“胸前瑞雪灯斜照”(李群玉),“日高邻女笑相逢,慢素罗裙半露胸”(周濆),都是对这种情形的展现。都说唐人女性以胖为美,或许因为胖界美女穿低胸服饰“沟深”会更显得丰满迷人的缘故也未可知。

〖Five〗、图为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局部

〖Six〗、到了晚唐,社会开始动荡。贵族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也逐渐向清瘦、矫健和实用型审美转变。

〖Seven〗、总的来说,唐朝的服饰特别是女性服饰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很大,人们在穿着上是自由和开放的。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兼容了开放精神,没有完全把儒教作为立国之本,来束缚人们的手脚,社会经济发展才有了盛唐“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