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管理兵权

作者:网络 -
唐朝管理兵权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管理兵权的一些知识点,和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2. 明朝如何限制武将兵权
  3. 刺史掌握兵权是怎样形成的

[One]、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One〗、唐朝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大。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发起,到唐朝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是唐朝的中央比较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Fourteen〗、司。在唐朝,三省的具体权限为“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的职责分工。

〖Two〗、“中书取旨”,意即中书省负责领取圣旨,然后向下传达;“门下封驳”,即门下省负责谏诤,以匡正朝廷决策的失误或过失;而“尚书奉而行之”,是指尚书省奉旨负责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从历史看,尚书省形成较早,因为尚书省权力过大,才后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其目的就是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也最为庞大。唐代尚书省领管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24司。也就是说,相当于现代的人事权、外教、军权、司法权、民政、工程安排等权力,是均集中在尚书省的。此外,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只有尚书省设在宫外。也就是说,尚书省具有实际执行权,其管理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而中书、门下两省都是在皇帝眼皮下做事,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建言谏诤的事情,并无实际权力。

[Two]、明朝如何限制武将兵权

〖One〗、我们先看看明朝是如何在权力上限制武将的。

〖Two〗、一般来说,开国初期是武将权力最大的时候,毕竟朝廷需要武力征服的地方太多了。但治国以后,就是需要文官的时候,所以武将自然而然的地位变低权力收缩。

〖Three〗、所以在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限制武将的权力,这一年朱元璋不只是废除了丞相制集权,还废了当时军队的比较高机构大都督府,将其分散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其长官为左右都督,管理京师及其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司。

〖Four〗、五军都督府对军队并没有调遣权,调遣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力,但并无统兵权。

〖Five〗、每逢战时,由皇帝亲自点兵选将,委任一人为总官兵,率领军队出征。而且战事结束以后,总兵还将印,军队还卫所,避免时间久了武将控制这支军队拥兵自重,使兵权始终在皇帝手上。

〖Six〗、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开始起用宦官,不只是设立了东厂,更是开始派自己亲信的太监出使、监军、分镇、专征,参与各种活动,其中太监监军,就是赤裸裸的剥夺武将兵权。

〖Seven〗、不过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武将虽然被逐渐剥夺兵权,但朝廷上是文武并进,武将还是有着参议国家大事的权力;太祖和成祖这样做,主要在于分权和平衡。

〖Eight〗、但明仁宗开始,武将地位开始很明显的下降。因为明仁宗还没有继位时,由于武将勋臣大多支持明仁宗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为储君,所以明仁宗继位以后,便不再重用武将,军国大事,武将也不得过问。

〖Nine〗、明仁宗不只是设守备太监和镇守太监来分武将之权,还设文臣参赞军务,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正式形成了明朝文重武轻的局面。

〖Ten〗、当然随着文臣一家独大,明朝皇帝开始重用宦官来制衡文臣势力。

1〖One〗、其实说句直白话,明朝武将是如何被压制的呢,看看明朝宦官崛起的历史就知道了,因为宦官每次权力的扩大,基本上都伴随着武将被分权和被打压。

1〖Two〗、还有一个关键在于,明朝的军士身份属于世袭制,地位很低的。后来明庭更是将犯罪者充军,称之为恩军,朝廷将当兵视为一种惩罚罪犯的手段,就很过分了,更是使军户的地位低下,当时的风气甚至是“人耻为军”。

1〖Three〗、而另一边,与军户地位低下,武将屡屡被打压不同。到了明英宗在位时期,宦官更是一飞冲天,正式确立了以后遇有较大的军事行动,必须派遣宦官监军,甚至直接由宦官统领军队的定例。

1〖Four〗、宦官为什么要随军去当监军呢,说白了就是皇帝不信任武将,要宦官监视总兵官的行动,随时向皇帝密奏。

1〖Five〗、因此统兵的总兵官如果不和监军太监搞好关系,不仅是事事被掣肘,遇上心理变态的太监,甚至还会被罗织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告到皇帝那里,轻则被罢官,重则被杀头。

1〖Six〗、相反的是,如果跟监军太监搞好关系,那么打了胜仗肯定可以升官进爵。就算是打了败仗,也可以让宦官帮忙遮掩一番开脱罪责,或者直接是谎报战绩,掩败为胜。

1〖Seven〗、可见明朝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不仅是以文臣压制,更是直接将不男不女的太监骑在武将头上,武将的憋屈可想而知。

1〖Eight〗、而且明朝皇帝对于武将或者说对于掌握兵权的臣子都不信任,是相当刻薄。远的有明英宗杀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近的有明末崇祯帝信任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致使对明朝忠心耿耿的卢象升战死,死后更是因为杨嗣昌的阻挡,卢象升都没有得到抚恤和追封,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到抚恤和追封。还有孙传庭为国战死,崇祯帝竟然怀疑其诈死潜逃,竟然没有给予赠荫,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1〖Nine〗、正因为明朝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和刻薄,所以到了明末朝廷式微之际,这些武将们开始拥兵自重,飞扬跋扈。

20、所以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军北京之际,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就来了一个唐通带领的八千兵马。亲自点名大将左良玉,左良玉一直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派兵。亲自点名山东总兵刘泽清,刘泽清是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

2〖One〗、由此可见明末其实已经开始地方军阀化,只不过随着明朝的迅速灭亡,没使人注意。

2〖Two〗、如果说明末开始军阀化,那么南明开始,军队就进一步不受控制了,简直就是唐朝藩镇再现了。

2〖Three〗、像南明第一个弘光政权,弘光帝朱由崧最初因为东林党的反对,所以是自降身份的以太监卢九德来联络江北四镇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使这些军阀坐收“定策”之功,成为从龙功臣,使其飞扬跋扈,朝廷威信尽失。

2〖Four〗、江北四镇可以说是不听朝廷号令,甚至是挟制朝廷,自持有兵权,认为弘光帝不过是他们拥立的傀儡罢了,对于朝廷对于弘光帝毫无忠诚可言。所以清军南下以后,江北四镇有三镇马上降清,也就是黄得功抵抗到最后。

2〖Five〗、到了南明隆武帝之时,隆武帝虽然雄心壮志,但奈何受制于海盗出身的军阀郑芝龙,自己毫无兵权可言,最后郑芝龙一降清,隆武政权马上覆灭。

2〖Six〗、永历帝之时,则是受制于大西军孙可望,不是遇上忠心耿耿的李定国,孙可望这个国主都要将永历政权取而代之。

2〖Seven〗、可以说到了南明,明末已经开始军阀化的明朝军队,已经是彻底藩镇化了。只不过因为清军太强大了,没有给南明守住半壁江山的时间,更是没有给这些藩镇彻底成型的时间罢了。

2〖Eight〗、不得不说明朝在制度上对于武将兵权压制的很完美,但明朝皇帝派太监监军无疑是侮辱武将,加之明朝皇帝对于武将刻薄,有着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在此。所以到了明末,明朝皇帝就开始自食恶果,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是纷纷坐壁上观,以致流寇李自成竟然亡明。

2〖Nine〗、到了南明时期,皇帝更是受制于军阀,而且南明后期郑成功虽然一直奉永历政权为正统,却拒绝接受永历政权的统领,还有不配合李定国的出兵,其实也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万一朝廷稍有复兴之际,就是自己人头落头之时,所以一直保持着独立性,不与李定国配合,使南明错过了最后的复兴良机。

[Three]、刺史掌握兵权是怎样形成的

赵匡胤之前都有兵权,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到北宋初期,刺史的权利都达到了巅峰,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没有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管理兵权和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