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

作者:原创编辑 -
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的知识,包括范仲淹多少岁得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保卫北宋的将领
  2. 范仲淹多少岁得志
  3. 范仲淹治理天下的故事

[One]、保卫北宋的将领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Two]、范仲淹多少岁得志

〖One〗、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天圣三年和五年(1025—1027)他先后上疏,要求改革吏治。

〖Two〗、范仲淹曾遭到三次贬逐。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上疏要求章献刘太后还政于年已20岁的宋仁宗,朝廷为之震动,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上疏反对宋仁宗废郭后,又被贬。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知开封府,向仁宗献百官图,指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被贬职饶州。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说,范仲淹三次被贬官,每贬一次,当时的人称“光”一次,第三次称之为“尤光”。人们认为其“光彩”之处在于不顾自身荣辱安危,为国家摆脱困境。

〖Three〗、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夏战争爆发。战争之初,宋军惨败,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和韩琦经略陕西、河东,抗击西夏。在经略陕西边防时,范仲淹将指挥权不相统一的驻兵分为六将,将各三千人,练兵、戍守、教阅,统一指挥权,号令明确,总领不贰。此即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制定的“将兵法”所继承,“盖本范公之遗意也”。同时,范仲淹爱抚士卒,安抚蕃民,积极备御,成功扭转了宋军初期不利的被动局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正写于此时。

〖Four〗、与“来者御之,去时勿追”的防守不同,范仲淹的主守思想较为积极,即所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也就是说在战略上防御,在战术上则以攻为守,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从而解除边患危机。

〖Five〗、宋仁宗在改革呼声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任命当时因抗夏业绩声望日隆,又是“蕴至诚,以康济斯民为己任”的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综合多年来改革意见并加以补充发挥,于庆历三年(1043)九月写了一篇《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呈给宋仁宗,作为自己改革的方案。所谓十事指“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都是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改革建议,被宋仁宗采纳。庆历新政遂渐次展开,施行了一年多。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局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Three]、范仲淹治理天下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终年六〖Fourteen〗、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毅然出走"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了解到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他三〖Fourteen〗、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盐仓治水",是说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的情节。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佑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为了坚守边关,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庆历新政"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行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范仲淹多少岁得志、范仲淹时期宋朝局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