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制分析

作者:网友投稿 -
唐朝官制分析

大家好,唐朝官制分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唐朝的晋升机制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官制分析和唐朝的晋升机制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有哪几级行政单位,刺史是什么官
  2. 唐朝的晋升机制
  3. 唐朝的三品官和四品官分别是什么

[One]、唐朝有哪几级行政单位,刺史是什么官

〖One〗、唐朝前期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是设置2级行政区,分别是州和县,有的读者可能会说那还有道呢,没错确实是有道这个东西,当时全国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十个道,然后每个道包含若干个州。

〖Two〗、在这里解释一下,用现在的话讲,中国分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这个概念一样,道不是行政单位。

〖Three〗、但是道的设置也是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州的比较高行政长官则是刺史,为了监督刺史的行为作风,由中央直接派官员到每个道监督刺史的工作,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派出巡视组,每个巡视组划分几个区域来检查这个区域的违纪情况,也就是说道属于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构。

[Two]、唐朝的晋升机制

大唐王朝的官员选拔和任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科举考试、荫庇和胥史升迁。与后世普遍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终大唐一朝,始终都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此外,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与利用荫庇特权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唐代的主要科目和内容极为丰富——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由于秀才考试难度过高,很快放弃,明经和进士则变成了最主要的科目。明经考试各部儒家经典和《老子》、《庄子》等,而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

上面的考试内容设置有两个极其显著的优点

覆盖范围极其广泛,考生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比如,宰相元载,就是因为精通道家学说,通过“道举”中的进士。

讲求具体的实务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例如,明法科,是为了选拔司法官员,考试内容则为唐律七条,令三条。

鼓励和培养大局观和全局意识。例如,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现实来提出问题并作回答,使考生面向社会,学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来源相当广泛——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官宦人家或者乡绅等富裕阶层的子弟。“乡贡”即普通的老百姓子弟,在家自学或在民间私塾、乡校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显而易见,这种制度上的设计让普通百姓子弟中的佼佼者同样有机会通过考试来晋身官僚,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阶层突破。

唐朝的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在这个漫长的官场阶梯上有两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第一个界限是在六品到五品之间。五品以上官员可以享受到的特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特权,便是可以指定自己的一个儿子获取荫庇入仕的资格,而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第二个界限则是四品到三品之间。三品以上的官员获得了成为宰相的资格。

在大唐王朝中后期,全国范围内五品以上的官员总数基本上保持在2000个左右,那么通过荫庇为官的数量自然不会太少。从表面上,荫庇为官的官宦子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水平令人担忧,然而,实际上由于他们的父辈都是朝廷的现任官员,长期处理各种具体事务,通过自身的耳闻目染和父辈的言传身教,获益良多,故而在为官之后,反倒是他们往往比科举官员更快的适应职位,结果造成了荫庇制官员经常嘲弄科举官员迂腐不通世务。例如,中唐最著名的铁腕宰相李林甫就是利用荫庇之权入仕为官的,他的能力和手腕,绝对是大唐中晚期的第一!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官吏”似乎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在漫长的中华帝国时代当中,官是官吏是吏,两者之间不但泾渭分明,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史是绝对不允许、不可能变成官的。但是,唐朝对此同样保持了开明的态度,吏只要表现出色,就可以变身为官,甚至位极人臣。

[Three]、唐朝的三品官和四品官分别是什么

唐朝官员品级是古代官员等级制度,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三品官分为正三品和从三品。四品官分为正四品上和从四品下。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唐朝官制分析和唐朝的晋升机制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