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设立的谏官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设立的谏官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唐朝设立的谏官,以及隋唐谏议制度的地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谏文是什么意思
  2. 谏官御史封驳官的区别
  3. 隋唐谏议制度的地位

[One]、谏文是什么意思

谏文是古代官员给皇帝或上级官员提出不同意见或警示的文献,以求改进国家政策或治理。在古代,官员多遵循忠诚、忠贞的原则,但也有少数官员会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称之为“谏言”,而谏言所写的文件就称之为“谏文”。谏文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国家或政府的错误,使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其具有不同于常规官方文件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所以谏文在历史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Two]、谏官御史封驳官的区别

〖One〗、唐代及其以前,封驳官、谏官和御史的职能分工明确,封驳官审驳朝命,谏官主谏诤,御史监察百官。两宋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种监察官的职能开始出现变化与混合的趋势。

〖Two〗、就奏劾百官、谏诤皇帝和议论朝政而言,它们的职能几乎相差无几,而其有所区别的地方大多是在一些程序和形式上,如三官职能的先后有序,一般是在监督朝政的过程中,以封驳官为先,谏官次之,御史又次之。

〖Three〗、另外,宋代在制度规定上,封驳官的职能要比台谏重要,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台谏的势力和作用都要大于封驳官。

[Three]、隋唐谏议制度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存在于各个朝代,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以唐朝的监察制度发展最为显著。唐代的谏官制度趋于成熟化,谏官职位实行专职化,谏官规模庞大,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创造了重要基础,也为现代监督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汲取历代经验教训,因时制宜适时改革

唐王朝的鼎盛离不开君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胸襟兼容外来文化浸润的治国之策。也是唐王朝君主适时推行改革,广开言路、知人善任、团结少数民族、重视对外交流的治国体现。

唐高祖建立唐朝后,从苛政、律令、官制、学校、军事、农业、金融等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完成唐代各项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

武德九年六月,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父立太子,最后让自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皇位。即位之后的李世民改元"贞观"为唐太宗。唐太宗上位的这种大逆不道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为改变自己的形象,李世民便推行广开言路纳谏的治国理念。并且重用以犯颜直谏为名的魏徵,最终,君臣二人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在朝廷上,李世民经常与大臣讨论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和治国方针。在继承历代王朝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后,李世民提出国家政事要尽量地委托朝廷群臣出谋划策,皇帝不能独断专行。治国理政要居安思危、慎终如始。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李世民即位之初即制定了各项以人为本的治国之策,并且开创了纳谏之风。李世民集思广益、广开言路的纳谏制度、任人唯贤的准则及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唐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唐朝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处于世界最前列。被史书称为"贞观之治"年间的治理,使唐王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大国,也为唐太宗李世民树立了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历史形象。

人们经常使用到的"拾遗补阙",这个现代成语在唐代是为皇帝服务的两个谏官的名称。谏官制度最早设立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谏官制度初具规模。到了唐代,谏官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渐趋于成熟。

唐朝时期,谏官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下设散骑常侍、拾遗、补缺、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等谏官职位。

门下省是唐代正宗的中央言谏机构,主要负责审查政令,政令有不当之处,门下省有权退回或者是纠正。就是门下省的官员在敕书后面用黄色的纸写上批语,也叫做"批敕"。门下省主要的谏官有给事中和谏议大夫。给事中的主要工作是发表意见,但是拥有部分的司法权、检察权、人事审查权和封驳权。

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是,谏诤范围广,职权的行使相对独立而且位卑而权重,谏官制度的行使与封建君王统治的开明与昏暗息息相关。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一位善于汲取历代历史经验,并且具有开明的思想和深远的政治抱负的帝王。李世民的开明开创了"贞观之治",也为谏官制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纳谏",并且主动"求谏"。他要求朝臣不仅能"谏上"以利于国家发展改革的谏言,也要求朝臣能够"受谏",以便及时改正自己不利于朝廷的言行及思想。并对大臣们说"你们要积极建言献策,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谏言。不能因为他人的谏言,便护短不接受。如果不能受谏,又如何能够谏人呢?"

皇帝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朝臣就敢提不同的意见。李世民即位后,便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不负李世民所托,大胆建言献策,给李世民提的意见,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200多条。

以"谏诤为己任"的魏徵在当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魏徵的谏言是有特色的谏言,那就是大胆直言,谏言中有皇帝顺耳的,也有皇帝不顺耳的。即使谏言不顺皇帝的耳,惹怒了皇帝,魏徵仍然能够神色自若地据理力争。

封建帝王的自尊心极强,魏徵在一次谏言中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恼羞成怒,退朝后怒气冲冲地扬言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到后及时劝阻李世民说"魏徵直言建言献策,说明陛下是明君,可喜可贺啊!"李世民听了觉得有理,火气逐渐平息。

魏徵直言献策,李世民虚心受谏的君臣关系,为当时朝廷广开言路作出了表率,也使这对君臣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李世民在建章立制的时候,定了一项新规矩,就是允许谏官参加比较高级别的政事堂会议。这种做法的推行使谏官随时了解朝政情况,有利于直接监督朝廷大臣。在重大决策出现问题的时候,谏官可以及时提出谏言,供朝廷借鉴。

谏官提意见是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的。《旧唐书》中归纳了谏官工作的五种方法。其中,在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有,委婉策略性的讽谏,即引经据典说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顺谏,即用恭顺的语言表达谏言的内容;规谏是看准时机,察言观色后提出谏言。

也有直接性的如:致谏,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的意见,也指"上封事";直谏,是当面直接表达意见的方式。后面两种直接性的谏言一般很少用到。谏官每十天或者徵一个月上书谏言一次。

唐朝谏官制度的历史价值及对后世的启发

1.唐代谏官制度与唐代发展的关系

唐初的统治者汲取历代皇朝"拒谏饰非",而引起的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积极开创谏诤之风,并且设置专门的监管机制专司谏诤之权。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群臣谏诤之风蔚然兴起。

随着谏诤制度的逐渐成熟,谏官制度组织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谏官群体。谏官制度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谏诤途径实现了制度化组织化。为唐朝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在唐朝科举制度趋于完善的前提下,谏诤官的选拔和考核非常的严格。首先要具备"文死谏"的道德品格,其次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学修养和史学储备。最后,要具备基层工作经验,能够体察百姓疾苦。

谏官的选用一般通过科举和地方考察的途径。选拔由德才的谏官时刻意回避宰相及其幕僚担任谏官,以便更好的发挥谏官的职能。谏官的选拔、任用、职权的行使、制度的保障等为谏官制度有效的运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保障。

谏官制度以"延议"的方式与君主进行面对面政见和谏议的陈述,在制约君主专政,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谏官制度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事前谏诤监督、事中纠察监督、事后奖惩监督的作用,这种三者共同合力监督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唐朝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决策的有效性。

广开言路的谏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间的参与,将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效结合,实现了基层参与传递下层民意,减少和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几率。

3.唐代谏官制度对现代行政监督的启示

唐代的谏官制度建立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其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君王的开明或是昏庸的影响而改变。谏官制度是唐代监察制度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君王决策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直言规劝的使命。谏官被看作是君王的羽翼,与左丞右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设立的谏官和隋唐谏议制度的地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