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进士科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 进士科

很多朋友对于唐朝 进士科和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进士科和科举制的区别
  2. 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3. 唐代的常科考试分为两级

[One]、进士科和科举制的区别

〖One〗、区别在于考试级别不同,古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未考中后称“秀才”。第二级乡试,每三年考一次,秀才们去考试,只要及格者的人都叫”举人”。第四级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由此可见,级别比较高的是进士。

〖Two〗、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就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是否及第,都可以称为秀才。

〖Three〗、举人:汉代取士,没有考试之法,朝廷令各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后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都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Four〗、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Two]、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Two]、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One〗、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Two〗、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Three〗、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Four〗、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Five〗、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Six〗、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Seven〗、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Three]、唐代的常科考试分为两级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