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入仕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宋朝入仕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北宋科举流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苏轼入仕之初经历
〖One〗、自苏轼到任以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了解当地情况,在他看来,既然当了这个小官,核判五曹文书等本职工作自然不能怠慢,同时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民生问题。凤翔地处宋朝与西夏的交界之处,是边防重镇。当年西夏年年入寇,边境不得安宁。庆历四年(1044)双方达成议和后虽然停止战争,但宋廷每年还要给西夏输送各种银两、绢帛,纳贡造成的财政压力自然也转嫁到百姓身上,尤其是边地百姓更是为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此外,凤翔府还有两个重大任务,其一是每年要砍伐终南山之木,编成木筏,从渭水放入黄河,运往中央以供皇家之用。其二是要负责向边防军营运送粮草,因凤翔府为防御西夏的重镇,故而守军较多,运粮任务也较其他地区更为劳累。这些活由谁来干呢?都是靠“衙前”制度征召而来的老百姓承担。
〖Two〗、衙前制度沿革于唐,不过唐代的衙前军并非官役,入宋之后,衙前最初无固定役法。到宋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流担任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而后逐渐成为官府征召百姓进行义务运输的一种政策,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但如果运输出现失误导致物资损毁,运输者还要担负赔偿责任,这导致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堪称北宋负担最重的差役。宋夏停战至今才过去十几年,各地元气尚未恢复,又遇到衙前这样的苦役,自是民怨沸腾。
〖Three〗、苏轼亲自考察,问遍服役的百姓们,听取老校的意见,很快,他认为衙前之役的确是一项弊政,必须尽快改革。苏轼在写给韩琦信中直言这一政策“破荡民业,忽如春水”,希望朝廷能够重视。然而一项制度不可能说改就改,苏轼决定不再等朝廷的政令,直接对当前衙前之役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这个制度之所以常害得百姓倾家荡产,主要是因时间没有安排好,官老爷们不调查研究,随意发号施令,常在汛期下令运输,造成许多不必要损失。苏轼发现问题后决定在运输时间上作调整,趁黄河、渭水的汛期来临之前,由负责运输者根据水情自行决定时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果然,经过这番调整,凤翔府地区的“衙前之害”比以前减少了一半以上。不过,役法问题在之后的变法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苏轼也深深卷入其中,人生轨迹也因其改变,这是后话。
〖Four〗、到了三月,凤翔又遭逢旱灾,苏轼亲自到太白山上的上清宫为百姓祈雨。数日之后,久旱无雨的老天竟然下了场小雨,但这点微雨不足以解决问题,苏轼又陪同知州宋选一同祭祷。不久后果然天降甘霖,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苏轼更是将屋舍以北之亭命名“喜
[Two]、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到宋朝寒门弟子入仕增多
〖One〗、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由于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其选人才着重以门第为依据。南北朝时期的学生,全部都是士族子弟,没有任何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国子学。
〖Two〗、这帮人的父辈是朝中官员,他们只要通过所谓的考试,也能够步入仕途。
〖Three〗、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
[Three]、北宋科举流程
〖One〗、士子在封闭考场中答卷,由中央派考官进行监考。
〖Two〗、受卷所:机构名,科举考试期间所设临时办事机构,掌收受试卷事宜。士子试毕交卷,由受卷官亲收,按交卷次序给签放出。
〖Three〗、誉录所:即抄写试卷,是用于杜绝舞弊的方法之一,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Four〗、弥封所:科举考试期间临时办事机构,负责糊盖试卷姓名事宜。
〖Five〗、收掌所:举子考完后将所有试卷交给受卷所,再由受卷所统一交给收掌所。
〖Six〗、对读所:职掌是核对誊录所送交的朱卷与墨卷是否完全一致,倘有讹误,即予改正。对读后,各对读生将姓名籍贯注明于墨卷之尾。
〖Seven〗、阅卷所:科举考试期间临时办事机构,负责考生试卷的批阅和筛选,将优质的策论诗赋交呈皇帝!
〖Eight〗、这一套流程下来是否像极了如今的高考,但在宋**场没有监控,考官如果受贿,在考场上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宋朝**现象较多,所以国家选拔出来的都是些蛀虫,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宋朝灭亡的必然性!
关于宋朝入仕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