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黄金走私

作者:原创编辑 -
唐朝黄金走私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黄金走私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明清怎样评价唐朝的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一百两黄金等于多少两银子
  2. 明清怎样评价唐朝的

[One]、古代一百两黄金等于多少两银子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费用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费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费用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近来金银铜的费用(人民币)如下: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费用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借鉴。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费用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黄金的费用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借鉴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费用借鉴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费用比古代便宜很多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世界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世界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世界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世界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世界接轨,将“市制”与世界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世界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天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世界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世界市场上白银费用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世界市场上白银费用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费用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世界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Twelve〗、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费用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费用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比较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Two]、明清怎样评价唐朝的

〖One〗、唐宋元明清可以完整的看到中国封建地主的崛起~固化~衰落曲线

〖Two〗、唐朝是国家统治阶级从门阀到寒门的过度,经历李治~武则天~李隆基数代人努力逐渐有所成效,不过王朝内部的设计结构不合理加上安史之乱的诱因,导致寒门崛起被打断,历经中晚唐政治力量、五代十国割据化达到巅峰,中间出现了兄终弟及的返祖现象,直到赵光义~赵普的一系列改革初见成效,以削弱国家力量为代价扭转了之前割据分裂的趋势。

〖Three〗、当然,解决了旧问题又出来新问题,随着寒门的崛起,门阀世俗化的趋势成了主流,表现为~政治结构趋于文官政治+官僚主义,经济上随着寒门崛起带来的小农碎片化,彻底堵死了中国独立进行工业革命的可能。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也随着地主阶级的内部固化而逐渐瓦解,集中表现为:微观上基层政权演变为地主~佃农模式,好处是在单位土地上可以承载更多人,坏处是自耕农作为独立政治力量逐渐消失,并与国家层面的力量逐渐同步瓦解。宏观上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越来越背道而驰,表现就是对商业势力的总围剿(抗倭战争);八股文+文字狱(明清);闭关锁国(明清)。

〖Four〗、从发展来看,自唐朝到清朝,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就是统治阶级对时代的适应和异变,无论是纯化统治阶级以团结自身力量(寒门取代门阀,地主佃农模式取代古典庄园),清除自身隐患(八股文取代正常科举,从整体上消灭自耕农和商业势力,闭关锁国杜绝外部先进思想成体系的进入)都做的非常成功。

〖Five〗、只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亚欧大陆上的老大帝国都开始通过进入这种状态来达到巅峰,在世界角落里的英伦三岛上,以走私和海盗起家的不起眼的工商势力正在慢慢的积蓄力量,他们不急,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封建力量多么强大,从他固步自封那一刻起,丧钟就已经敲响了。

关于唐朝黄金走私和明清怎样评价唐朝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