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黑釉窑
大家好,宋朝黑釉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唐代黑釉瓷器的特征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宋朝黑釉窑和唐代黑釉瓷器的特征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东晋德清窑黑釉瓷有何特点
〖One〗、1,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Two〗、2,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Three〗、3,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Two]、黑釉三彩是怎么制作的
〖One〗、唐三彩胚胎制作完毕,要经过晾干,然后入窑素烧。唐三彩釉陶的品种很多,但焙烧工艺基本相同,不管是结构复杂的镇墓兽、天王俑,还是比较简单的马匹和骆驼,包括很多生活器皿等,都同样先经过第一次素烧。
〖Two〗、素烧前的坯胎有一定水分,烧窑时要先采取小火烘干的方法。把点燃的木柴放在距窑膛一定距离之外,靠窑顶排烟孔形成的抽力,将点燃的烟气吸入窑内,逐步把窑内泥胎水分排除,烘干坯胎。如果前火烧得太大,坯胎中水分排不干,最容易被烧崩或炸裂。唐代烧制三彩坯胎是利用肉眼掌握火色温度的,是从黑色逐渐加温到黑紫色、紫红色、红色、红黄色、黄色、黄白色即成。
〖Three〗、坯胎烘干后烧到的温度即挂上紫红火色后,可进入中火烧制,中烧阶段进入大火烧到一定温度,看到窑内火色变成红黄色时,应进行缓慢地烧制,每加一次木柴的时间要长,即靠火,直到胎子烧成。大件物品经过10多小时,小件物品经过5小时,从低温开始逐步达到实际温度摄氏900度左右即可烧成。而有一些器皿类胚胎的烧制温度要达到摄氏1000至1100度。
〖Four〗、素烧后的胎体要进行分拣,将有瑕疵的胎体筛选出来毁掉,将无瑕疵的胎体进行细致打磨,使其表面光滑,然后对胎体施釉,晾干后进行二次烧制,也就是釉烧。釉烧用的窑炉是馒头窑(土窑),所用的燃料为经过挑选的干木柴,经过5-6小时的稳步升温,烧至摄氏850度左右即成。
〖Five〗、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Six〗、釉烧时因为火焰上下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性,变化比较大,再加上三彩釉的自然流动性,出窑后器物色彩绚丽夺目,一件唐三彩艺术品就制成了。
〖Seven〗、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Eight〗、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Nine〗、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Ten〗、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世界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
[Three]、唐代黑釉瓷器的特征
〖One〗、唐代黑釉瓷器的装饰方法不很丰富,资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装饰的器物,以里白外黑的碗,黑釉白边的罐比较常见,还有黑釉瓷塑动物。唐代浑源窑遗址发掘出了黑瓷与素烧的动物瓷胎,在交城窑遗址中发掘出了黑釉小动物瓷塑像。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交城窑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钧,它以黑褐釉为地,釉上随意洒点月白色彩斑,如云霞,似岩浆,潇洒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见有完整器物。同时只有河南鲁山窑生产类似器物。
〖Two〗、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浊感强,发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黄绿,不及宋金时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质感强。
好了,关于宋朝黑釉窑和唐代黑釉瓷器的特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