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朝的发展史

作者:网络 -
中国古代唐朝的发展史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唐朝的发展史,以及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是怎样的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人口比较高峰时有多少人
  2.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3. 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是怎样的

[One]、唐朝人口比较高峰时有多少人

〖One〗、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人口有820万户,是唐朝的比较高值;而隋朝的“开皇之治”时期,全国人口就有890万户。

〖Two〗、是唐朝皇帝不知道其中的内幕吗?当然不是,相比于杨坚严苛的“大索貌阅”,李渊采取的则是颇为民主的“手实”,即让老百姓自己填写户口资料。据统计,当年登记的数字为1200万。然后,唐朝就靠着这1200万人的税收,开始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Two]、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One〗、先秦两汉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出现志人志怪两大小说类型的雏形。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已拥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Two〗、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所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寓言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它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Three〗、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代表作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人)、干宝的《搜神记》(志怪)等。

〖Four〗、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Five〗、唐代则是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Six〗、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Seven〗、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Eight〗、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这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此时期的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Nine〗、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有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

〖Ten〗、明代开始出现“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

1〖One〗、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1〖Two〗、清代将长篇小说创作推向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Three〗、《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呈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等。

1〖Four〗、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Three]、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是怎样的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的兴盛历年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有锄、铲、、锛、斧、凿、钻、刀、削、锯等,青铜武器有戈、矛、钺、戟、剑、镞等,礼乐器有鼎、簋、盘、盂、钟等。青铜工具以超过木石工具的优良性能提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力,青铜武器则成为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物质力量。为数众多而花纹精细、造型复杂的青铜礼乐器珍品更显示出青铜业发展的精湛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文明的水平。

商周青铜冶铸作坊和矿山遗址的发掘,反映了青铜冶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距今约36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有陶范、化铜炉残壁和铜渣。郑州商代前期都城周围的作坊遗址,仅南关外一处铸铜遗址面积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出土大量陶范、大块炼渣、熔铜炉壁。安阳殷墟在今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都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残留有1.2米长的大陶范。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各种熔炉多座,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石范,说明在商代,不仅黄河两岸而且长江两岸青铜冶铸业也有较大发展。洛阳北郊西周青铜冶铸遗址面积达9万~12万平方米。在试掘的200平方米中出土了很多铜生产工具、上万块陶范、大量炉壁残块和大块炼渣。山西侯马发掘出东周时晋国铸铜遗址,河南新郑发现有韩国铸铜遗址多处。这些遗址所反映的铸铜业在规模上、技术上、产品上都有新的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铸造出世界罕见的青铜文物。如商代精美的四羊尊、重875公斤的司母戊青铜鼎及东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调准确的大型成套编钟等。②掌握了先进的古代铸造技术。铸造工艺有范铸法、分铸法、镶铸法、失蜡法等;制范材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铁范;铸造型范结构有单面范、双面范、复合范、叠铸范等。③总结了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和性能、用途关系的规律,即<考工记>所载的“六齐”。④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纯铜-砷铜-青铜”发展历程,至今尚未发现中国有砷铜阶段。

与青铜冶铸一起兴起的是锡、铅的开采与利用。金、银工艺也有相应的发展。东周时青铜表面加工的鎏、贴、错等技术已甚精致,并用金铸造货币。东周时出现鉴别青铜剑质量的相剑术,实际是一种靠肉眼观察鉴定金属质量的金相学。

东周、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起于春秋时期。甘肃灵台、江苏**、湖南长沙等地区都有春秋时期的小件铁器物出土。早期的铁是以矿石直接还原得到的含碳量很低、性能较软的铁。春秋末期,炼铁炉温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铁,可以在较低温度(1200℃)熔化、铸造,并通过加热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韧性铸铁器件。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2000年。战国中期,铁在农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规模应用,冶铁业中心逐渐形成。山东临淄齐国故都冶铁遗址有四处,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40余万平方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内有冶铁遗址三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河北兴隆燕国铸铁遗址出土铁范共48付,87件。铁范的应用提高了铸铁的生产率,促进了产品规范化和批量生产。其他如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都是当时重要的冶铁中心。

秦汉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秦灭六国后,迁冶铁业者赵人卓氏、齐人程郑入蜀,使临邛(今四川邛崃)发展为又一个冶铁业中心。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每个铁官下属一至几个作坊。已经发掘的汉代冶铁或铸铁遗址有20多处,多数建在有铁官的地区。这些作坊中,一种以冶铁为主(一般设在矿山附近),另一种以铸铁为主(设在城市郊区),少数是冶铸兼作。南阳瓦房庄遗址是一个大型铸造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有熔炉17座。郑州古荥河有一冶铸兼作的作坊遗址,有椭圆形炼炉二座,有效容积40~50平方米,停炉后留下的积铁块重20吨以上,还有各种铸范、风管、炼渣等遗物,反映出冶铁生产的巨大规模。与东周比,秦汉铁器具有品种多、质量好、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铁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个方面;材料质量有块炼铁、各种不同硬度的钢和铸铁等;制作工艺采用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尤其是出现了用生铁反复加热锻打和淬火的百炼钢工艺,使钢的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遍及中原的各种秦汉铁器的出土,表明铁农具和手工工具已经普遍取代铜、骨、木、石器。铁器的使用也迅速扩展到广东、广西、云南、新疆、辽宁等边远地区。

秦汉用黄金为货币,金产量有较大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金业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独特体系和某些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广泛使用的灌钢是一种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制钢方法。北齐綦毋怀文造宿铁刀的精湛工艺,特别是淬火热处理技术,使古代钢铁技术体系更为完善。河南渑池出土的近2000件铁器中,有455件六角轴承是具有17种规格的系列产品;1101件V形铧是互换性很好的成套组装犁铧的组成部分。这些产品反映当时使用钢铁器物所达到的普遍程度。

唐宋元时期冶金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冶金业的繁荣可以从采冶地区的扩大、产量的提高、生产品种增加和大型铸件等方面反映出来。《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前期有坑冶168处,计银冶58处,铜冶96处,铁山5处,锡山2处,铅山4处。实际民间采铁决不限于五山,零星记载产铁地点不下百余处。宋代冶金业有重大发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矿冶的机构监、冶、场、务有201处,到北宋中期增至271处。利国监(今江苏徐州东北)是当时最大产铁中心,有36冶,冶各百余人。莱芜监(今山东莱芜东南)有铁冶18所,冶工1800余人。磁州(今河北磁县)亦有冶铁中心,并以产钢出名。宋代已较广泛用煤炼铁,又推广了用胆水从铁中提取铜的技术。铜冶也扩大规模。广东岭水铜场有10万人从事开采。元代较大的冶铁中心有44处。綦阳铁冶有冶户2764户;燕南燕北17处铁冶用工3万余人。

据官方记载:唐元和初每年采铁207万斤,宋皇佑年间官府每年得铁724万斤,元至元十三年(1276)课铁1600万斤。这些数字虽不能确切反映全国产量,但可说明冶铁量有明显的提高。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多方面促进了冶金业的繁荣。首先,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铁工具。元代颍州地区就有每年输铁100多万斤,铸农具20万件供应市场的记载。其次,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的需要量猛增,铜、铅、锡等消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区还行使铁钱。另外,宗教的兴盛,艺术品和建筑装饰的发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属。其中一些大型铸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冶铸的新水平。唐武则天时在洛阳铸铜天枢,高105尺,下有铁山围170尺。铸九州鼎,高14尺到18尺,用铜56万多斤。五代时所铸沧州铁狮重10余万斤。宋代在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在正定铸大铜佛高73尺。元代用铁1.6万斤铸铁龟,又铸铜殿长2.7米、阔2.5米。又有一些极为精巧的铸件,如唐代铸造的黄道游仪,北宋铸造的水转浑天仪等。这一时期的金属加工,工艺精湛,嵌镶铜镜技术达到高峰,金银饰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赞誉。

明清时期冶金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金、铜、铁、锡、铅、锌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比唐宋时期有所增长,并生产白铜(铜镍锌合金)。银两逐步成为主要货币,银产量亦有增长。

明初规定各省的铁产额为1847万斤,高于历史上记载的水平。洪武六年(1373)在江西、湖广、山东、广东、陕西、山西等省置冶铁所13处,后增设长沙、茶陵2处,永乐时又在四川龙州、湖广武昌、直隶遵化、辽东三卫里置冶铁所。其中著名的是遵化铁厂,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时年产生铁48.6万斤,钢27万斤。明后期,冶铁已用活塞式风箱,并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焦炭。锌的冶炼臻于完善,可能已使用硫化铜炼铜。清代冶金续有发展。云南铜矿规模宏大,开30余厂,乾隆时年产逾1000万斤。广东铁厂林立,用瓶型大容积高炉,日产铁比较高可达6000斤。广东佛山镇以铸锅、炒铁、制铁线铁丝等闻名,产品畅销国内外。陕西南部为新兴冶铁区,设厂于深山老林,亦用大型高炉,并就近制作铁器。炼钢方面,在灌钢基础上发展为苏钢,质量提高。

明清以来,冶金业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并发展了铸造、锻造、有色金属生产和加工技术,向欧洲出口白铜、锌这些当时还是独特的产品。不过,清代冶金业与欧洲崛起的资本主义近代冶金工业相比,已日见落后。这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