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无锡分部

作者:网友投稿 -
唐朝无锡分部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无锡分部和无锡阳山历史传说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无锡分部以及无锡阳山历史传说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无锡清代人口
  2. 无锡阳山历史传说
  3. 无锡的由来和传说

[One]、无锡清代人口

清代各种《无锡县志》“户口”章节中记载的大多是人丁(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数,把人丁数转化为人口数,需作一估算。

顺治二年(1645年),无锡县人丁统计数为“十三万五千三百八丁”(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下同)。如果加上16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男童老叟,以及女性人口,估计无锡全县人口可达30万上下。但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无锡只续增人丁5696名!由此可见,清初隐瞒的人口数量比明初还要大得多。

这种隐瞒人口的情况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颁布“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及雍正年间“摊丁入地”--计田征收税赋政策实行后,才逐渐改变,人口统计数字才开始真实起来。

乾隆〖Fourteen〗、年(1749年)无锡又作人口统计,无锡县“册报排门数目,实在人丁三十七万五百十二口,内男丁十九万一千一百一口,妇女十七万九千四百十一口。”当时无锡已分为无锡、金匮两县,缺金匮县人口数目,但当时有人认为金匮县人口尚多于无锡县。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只统计人丁数,无锡县有男丁32.5066万,金匮县则有24.1151万,加上两县妇女人口以及16岁以下60岁以上男童老叟,估计无锡人口已超过100万。

道光十年(1830年),无锡再度统计人丁数,这是鸦片战争前无锡最后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无锡县“通共男丁三十三万九千五百四十九丁”,金匮县则为“二十五万八千九百三〖Fourteen〗、丁”。两者合起来,再加上妇女人口等,当时无锡人口可达120万以上,达到封建社会时期无锡人口的比较高峰。

无锡人口数量到同治初年又跌入低谷,只达45万左右。但这已是近代人口的变化,可另文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古代无锡人口先后出现过3次高峰。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无锡经济文化有长足发展,居民数量增加至13万以上,达第一个峰值。元代大一统后,无锡优越的地理经济位置吸引大量人口,达34.8万的新峰值,被誉为“东南巨邑”。由于清代雍正年间传统的“计口征税”改为“计亩征税”后,千百年来隐瞒人口现象逐渐改变,人口统计大体真实,至道光十年(1830年)无锡人口达120万左右,为第三个峰值。这个古代无锡人口峰值已与20世纪初的无锡人口相持平。

[Two]、无锡阳山历史传说

〖One〗、无锡阳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峰,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Two〗、其中最著名的是“阳羡仙境”传说,相传唐朝时期,一位名叫阳羡的道士在此修炼成仙,留下了许多神迹和传说。

〖Three〗、此外,还有关于阳山寺的传说,以及关于阳山石窟的传说等等。

〖Four〗、除了传说,阳山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阳山寺、阳山石窟等,这些都是无锡市重要的文化景点。

〖Five〗、此外,阳山还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峰,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无锡市区的美景,是一处旅游胜地。

[Three]、无锡的由来和传说

〖One〗、无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中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将族人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迁徙到周原(今岐山县、扶风县、眉县岐山脚下)一代,从此周人开始崛起,势力逐渐强大。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其中季历最为贤能。为了能够将王位让给季历,太伯、仲雍二人就前往南方生活,最后安顿在吴,也就是今天的无锡,并建立了吴国。

〖Two〗、关于无锡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曾经有锡,后被采尽,故名“无锡”。据一些古籍的记载,说是在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名之锡山。当时是“青铜时代”,人们为争夺采矿,发生了不少斗殴流血,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无锡地区改为“有锡”。

关于唐朝无锡分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