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人物简介

作者:本站原创 -
宋朝大臣人物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宋朝大臣人物简介,宋朝有多少元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有多少元帅
  2. 宋朝有多少位天官
  3. 宋朝大夫是什么官

[One]、宋朝有多少元帅

〖One〗、中国古代,元帅并非定职,只在行军作战时分封,并无定数。

〖Two〗、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

〖Three〗、宋代的中央军务由枢密院统管,地方则有宣抚使、节度使节制。如岳飞历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镇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宣抚使、枢密副使等军职。

〖Four〗、宋代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比较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Five〗、宋代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例如元丰中,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谓之使相。节度观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后改为承宣使。

[Two]、宋朝有多少位天官

〖One〗、天官是一种官名。《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

〖Two〗、宋朝虽然还是三省六部制。但是这些官职都是挂名的,宋代官制极为复杂,一个人有名誉上的官位和实际的职位,就实际职位来分如下:

〖Three〗、二府-中书门下(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掌行政。

〖Four〗、-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相当于副相)掌军事。还有管财政的三司(长官为三司使,略低于参知政事),管司法的大理寺,等等。

〖Five〗、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

[Three]、宋朝大夫是什么官

〖One〗、正确称谓应该是朝散大夫,是一中国古代文阶官制度,文散官名。

〖Two〗、宋朝时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Three〗、唐朝因之,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白居易当过朝散大夫,其诗《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

〖Four〗、宋朝时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Five〗、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

〖Six〗、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