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边患严重

作者:本站原创 -
宋朝边患严重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宋朝边患严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北宋时期宋朝周围的强国有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北宋时期宋朝周围的强国有
  2. 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3. 北宋对西夏防御政策

[One]、北宋时期宋朝周围的强国有

〖One〗、北宋时期周围的强国有辽国,金国,西夏国,蒙古国

〖Two〗、北宋时期面对的强敌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方的庞然大物辽国,另一个是西北的类似于响马性质的西夏李元昊。

〖Three〗、先从辽国说起。辽国,在北宋建国之前以及北宋建国初期,是在经历着一段中衰时期。公元951年,辽穆宗耶律述律继位,彼时中原的统治者为五代时期的雄主周世宗柴荣。辽穆宗此人,算是一个比较奇葩的皇帝,此人酗酒成性,整日昏昏沉沉,人称“睡王”。此人在位期间,辽国的军政方面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时常有人叛逃到中原;且在他在位期间,辽国内部叛乱不断,经济也是面临崩溃,周世宗北伐夺取三关也是在辽穆宗时期。直到969年,辽穆宗被侍卫刺杀之后,这段辽国的中衰时期才慢慢结束。

〖Four〗、而此人在位期间,中原大地上也发生了不少事情,首先是赵匡胤建立北宋,在赵匡胤的努力下,北宋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中原之势;同时,五代的混战也基本结束,赵匡胤建立了一套稳定的国家制度,使得中原的实力日渐恢复。

〖Five〗、这样一来,辽国由于此时需要恢复元气,所以与赵匡胤交好,并不主动,直接地南琴侵,甚至对于擅自出动在北宋境内抢劫的辽国士兵严惩不贷;而赵匡胤也为了统一全国而暂时不能与辽国硬碰硬,如此一来,在赵匡胤时期,两国因为各自内部的问题,所以没有能够打起来。

〖Six〗、而在宋太宗继位后,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而辽国也在辽景宗的治理下慢慢恢复,辽景宗死后,其妻萧太后执政,国力日渐强盛。此时,宋太宗两度北伐,都是在先期取得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被辽国反杀,而辽国此时面对北宋,也并不能取得太大的优势,所以说,此时的两国处于一个均势,谁也吃不掉谁。

〖Seven〗、?到了宋真宗时期,可以看出,两国国力已然是半斤八两,灭国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不可能的,辽国用尽了奇谋,得到了他们比较多只能打到澶州;而北宋也知道了,灭掉辽国对于当前而言,只可能在梦里出现。所以,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两国迎来了百年的和平。

〖Eight〗、总结而言,宋辽之间的和平,是因为双方打到了一个均势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汉族王朝和少数民族王朝对峙,都是在少数民族占领中原的情况下,汉族王朝在南方与之相持;而辽国,则是第一个在漠北建立政权,并且得到中原王朝承认其合法性,能够与中原王朝并驾齐驱的少数民族政权。

〖Nine〗、这一点而言,北宋相比之前朝代,已然落了下风。

〖Ten〗、西夏是党项人李元昊建立的政权,其祖父李继迁开始,就已经在北宋的西北为患,但由于其实力实在不能与北宋相抗衡,所以只能打打游击战,并不能对北宋造成颠覆性的威胁。

1〖One〗、在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虽然说初期对于北宋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始终不是心腹大患。而且,宋神宗时期的永乐城大败,还是建立在北宋主动讨伐的基础上,也就是从宋神宗开始,西夏对于北宋已经采取了守势,后来北宋在熙河开边之后,完成了对西夏的合围,并且一步一步蚕食西夏国土,若非金国灭宋,最后西夏很难逃脱被灭国的危险。

1〖Two〗、总而言之,西夏本身实力太次,难以对北宋造成真正的威胁。

1〖Three〗、金国很有意思,在其崛起之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东亚的两大帝国,但是也是由于其做大的速度太快,所以难以消化掉两个超级大国。故而,在其灭掉北宋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一鼓作气南下,搞定整个中国,而是退回了北方,将中原地区交给伪齐政权统治,这就给了宋朝喘息的机会。

1〖Four〗、在其大举伐宋之时,南宋虽然在军事上尚不如金国,但是已经有了相当的恢复,所以可以抵御住金国的冲击。而金国由于开国之后,其内部的情况一直不是很稳定,先是完颜宗弼和其他大臣争权,再是金熙宗被杀,海陵王篡位,完了之后又是海陵王仓促攻打宋朝,兵败而导致内部政变,金世宗完颜雍继位。

1〖Five〗、?完颜雍虽说是一代雄主,但此时宋金之间也早已经达到了均势,虽然宋朝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如金国,且宋朝对金国称侄,但是金国此时已经无法灭掉南宋。所以,宋金两国一直对峙。

1〖Six〗、尤其是金章宗后,金国主要的敌人是成吉思汗,金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抗蒙古军队入侵上,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南宋。

1〖Seven〗、综上,宋朝和金国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对峙,而没有被灭掉。

1〖Eight〗、都说蒙古灭宋用了四十多年,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1〖Nine〗、在窝阔台时期,蒙古攻打宋朝,并没有真正想灭掉宋朝的意思,只是因为宋朝背约,蒙古象征性地惩罚一下。此时蒙古军队的重点在于西征。等到蒙哥时期,由于蒙哥自己身死,导致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夺权。在忽必烈胜出后,用了12年灭掉宋朝,因为这12年是蒙古专心攻宋的时间,是以灭亡宋朝为目的采取的军事行动。

20、?综上,就是宋朝在面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坚持300多年的原因。事实上,这并不能说明宋朝有多强,反而说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发展的过于缓慢。毕竟,在之前,从来没有中原王朝承认漠北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情况,更没有汉族政权长期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称侄的情况。

[Two]、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宋代,经济与文化教育较唐代更为繁荣,而北宋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中就有佳句:

北宋疆域辽阔,幅员广大。但是北宋建立后,黄河水患却日益加重。1060年,黄河自大名决河东流,自沧州境入海,当时黄河被称为“东流”。

在北宋统治的160多年中,黄河先后7次决溢后改道、改流和分流,受灾地区广,原有堤防基本上已经失去抗洪能力。河患加重,不仅对沿岸农田威胁很大,而且对汴河航运、京师的安全有重大影响。

北宋朝廷倾注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治理黄河,建筑河防工程,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所限,治理黄河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但是,人们在探索治河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后来的元、明、清代对河流的治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朝廷专门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事宜。沿河地方官员也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代的堤防技术是利用大河两边的堤岸,使其起到限定河水泛滥的作用。宋代时就有正堤、遥堤、缕堤、月堤、横堤、直堤、鉴堤等,种类很多,其规模、形状及作用略有不同。

大河两岸的正堤,一般称“堤”,遥堤则为正堤以外的最外一重堤,主要作用是在大河汛期将河水限定于遥堤以内的地方行流,尽量把泛滥的地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081年,遥堤之间很宽阔,有时要迁出一些县、镇。缕堤是介于正堤和遥堤之间的第二重堤,有“预备堤”的作用。

若正堤决口,可加强缕堤临时抵挡水势。黄河堤防虽不像汴渠堤防那样严格,但一些重要城镇附近和主要险段注重堤防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建成石堤。

在《河防通议》中,就详细记载了修砌石岸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严密,对石堤基础要求较为严格,有的土质堤岸由于常年维修,规模相当庞大、坚固。

如1080年郓州所筑的遥堤长10千米,下阔20余米,高3米。若以顶宽3米算,则边坡比达1∶2.5,堤身断面尺寸是比较科学的。另外,北宋还年年发动黄河两岸附近居民种植榆柳,有效地加固了堤防。

北宋河防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就是埽工技术,宋代不仅用埽堵口,而且还用埽筑堤、护岸。埽是把树枝、石头等,用绳子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用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

由于埽的重要作用,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河防通议》中,详细地记载了埽工的制作:在密布的绳索上铺一层榆木柳条之类,再在其上铺上碎石,并用粗大的竹索横贯其中,卷而束之使它形成圆柱形的整体。卷埽时要用数百人扛大木卷起,每卷一层,都在上面架上大木梯,众人站立在梯上压紧。每个大埽一般长约33米,直径约为3.3米至13.3米。

北宋每年制埽都很多,它们一部分储备堵口应急,一部分用作修理,一部分用作护岸。护岸技术有束埽护岸、木龙护岸、石板护岸、锯牙护岸等。束埽护岸并不经久耐用,但因其简单、有效,直到后世仍被沿用。

1021年,北宋大臣陈尧佐曾采用木龙护岸。南宋知府李若虚曾用石板护岸的方法,做本州附近河堤护岸。李若虚制石板为岸,押以巨木,后虽然暴水,但是不易坏。

另外,北宋时期,人们还经常采用锯牙护岸,就是在河堤内修筑一系列锯齿状的短土堤、石堤或木堤,以挑开暴流,防止齿蚀堤岸,这就是堵口技术。堵口技术,堵口的难点在于合龙。通常堵塞决口要合口时,中间下一个埽,称为“合龙”。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录河工高超的堵口技术。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久堵不成。高超建议把埽分成3节,每节10余米,两节之间用绳索或缆索连起来。先下第一节等它到水底之后,再压第二节,最后压第三节。

他指出,即使第一节没堵住水,但水势必减半。到压第二埽时,只用一半的力,即便水流还没断,不过是小漏。而压到第三埽时,就平地施工,可以充分使用人力。而等到第三节都处置好了,前两节自然被浊泥淤塞,不用多费人力。

合龙时,除了经常采用大埽堵口外,北宋还于1078年创造了一种“横埽法”堵口,后来作为常法推广。横埽法,要比直埽法好得多,成功率提高,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人们在堵口时,有时还在上游先行分水,减少下游水差,减轻合龙难度。此外,人们也经常采用开凿新河分水的办法来减轻河患,开河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

《河防通议》中“开河”一节,对此有详细的论述。首先要观察上游的地形和水势,并测量河床高程的变化。还要选取在枯水季节施工,冬季备料,春季施工,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新河开挖任务。新开引河口应留一临时隔堰,使水流顺势而下,保证一定的流速,以防新河淤积。

开河应因势利导。若河势成“丁”字形,水流正撞堤岸,剪滩截嘴,疏浅开挑,费工不便,但可解一时之急。如地形适宜取直开挑,须先固定口门,分水势以解堤岸之急。

如果要将主流引入新河,就应该在河的对岸抛树枝石块影响水势,然后用树石加固河口,损而复备,直到坚固不摧。这样,新河可成,旧河即淤。

古代开河技术的总结,远没有上升到定量的程度,但总体上是适合治河原则的。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疏浚泥沙的疏浚机械。

在《宋史·河渠志》中曾记载,1073年,有人发明了“铁龙爪扬泥车法”,当时所用疏浚的瓜形铁器可谓是近代疏河船的先驱

[Three]、北宋对西夏防御政策

〖One〗、北宋仁宗朝,西北的党项族突然不安分起来,给北宋带来严重危机。党项族本是西羌的一支,在北朝时期就在今甘青地区活动。唐太宗时,党项族归顺唐朝。唐末平定黄巢之乱时,党项族立了大功,因此唐赐其李姓,其封地扩大到今甘肃、宁夏大部。五代时期,党项接受历代中原王朝册封。宋朝建立时,也无能力兼并西夏,于是同样对其笼络。

〖Two〗、西夏问题归根结底不能看做传统的中原王朝与北部游牧民族的争斗。这实际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残留,该政权世代相袭。在唐末五代百年间,党项安心在西部发展,势力已经十分雄厚。北宋建立之初,也多次对党项动兵,但始终没有太大进展。真宗时,党项首领李继迁在进攻宋西凉府时,中箭身亡。其子李德明即位,李德明转变策略,向宋臣服,集中精力同西部的吐蕃作战,而北宋也无心再战。北宋放弃灵州,换来与西夏的和平。北宋的消极政策,终于使西夏在解决后顾之忧吐蕃后,将矛头对准北宋。

〖Three〗、仁宗继位之处,仍维持真宗与李德明的协议,双方互不侵犯。但在李德明去世后,其子元昊即位,元昊素来对北宋有不臣之心。元昊即位后,以各种借口屡次袭入北宋境内,试探北宋的虚实。同时,他还以去五台山拜佛为名,刺探情报。北宋的边防官员早有察觉。庆州通判曾上疏“元昊虽称臣奉贡,然包藏祸心,特未发尔。今主将率任军伍,无长策,而器械钝缺,士卒惰窳,城池不修,资粮无备,一旦有警,何以应敌?”实际上就是提醒朝堂警惕。

〖Four〗、但北宋朝堂对此毫不警戒,觉得不足为惧。一些大臣一直将防御中心放在北边,而一些大臣则认为北宋内忧大于外患。韩琦曾上奏仁宗:“陛下威德远畅外夷,高视于汉唐之上,元昊小丑,熟能为国家之患哉!”于是元昊崛起之时,北宋西北边境可谓放任自流,毫不警戒。

〖Five〗、1038年,元昊觉得时机成熟,便称帝,建立大夏国。元昊称帝后,最初想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宋王朝的承认。但北宋听说这一消息后,朝野上下十分震惊,断绝了与西夏的互市贸易。之后,怎么应对西夏,成为北宋的当务之急。

〖Six〗、最早到西夏前线的,是夏竦。夏竦认为北宋多年没有大的战事,军队战斗力和战斗经验都比不上前朝,出兵讨伐西夏没有绝对的胜算。因此他主张坚壁清野、练兵实边、同时联合西番压制西夏。同时朝廷内部也有许多人纸上谈兵,主张迅速出兵,“元昊反书闻,朝廷即议出兵,群臣争言小丑可即诛灭”,很多文臣认为李元昊只是跳梁小丑,不堪一击。枢密使陈执中甚至主张派刺客刺杀元昊,天真的认为元昊一死,西夏之患便可除。

〖Seven〗、虽然北宋进行避战,但是元昊还是找到了进攻机会,于1040年向北宋延州进攻,但延州求援的信息却被宰辅扣留,没有上达。然后元昊以假投降迷惑延州主帅范雍,之后伺机出动,宋军大败。再之后,元昊又不断制造摩擦,引起很多小战斗。

〖Eight〗、三川口惨败之后,仁宗命朝臣上攻、守之策。韩琦指出,宋朝近来采取的坚壁清野的守策,有很大的弊端。宋军四处防守,兵力无法集中。如果集中兵力必能破敌。范仲淹却认为近来还应该防守,他说现在宋夏边防虽已经有守备,但内地却守备空虚,如果元昊打探清虚实,绕过边境城池直接进攻关内,将面临大危机,当务之急当时加强各地的守备力量。仁宗经过思虑,觉得防御为主的持久战,屯兵运粮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很重,于是采纳韩琦建议对夏作战。

〖Nine〗、于是北宋朝堂大变,为振西北军威,罢黜主和派宰相张士逊、枢密使陈执中,重新启用主战派吕夷简为相。以夏竦为山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但实际以韩琦为核心。韩琦招募兵马,力图与西夏进行一场大战。但韩琦及其任用的主将任福过于贪功冒进,在好水川遇伏,宋军大败。战后,宋廷又采用偏保守的战略。韩琦也转变策略,采用偏防守的稳重战略。之后,西夏在韩琦、范仲淹一线进展困难,于是转向泾原方向,于定川寨又取得一次大胜。

〖Ten〗、北宋虽然三次大战均败,但也取得不少胜利。且北宋政策不断调整积极备战,如任用狄青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训练出一只善战的军队。所谓“将之能者渐出,而兵之精者可用”,西北边防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在防守中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西夏始终是个小政权,多年的战事也使其国内民不聊生,矛盾重重。而辽国也不希望西夏强大,对其进行警告。同时,韩琦、范仲淹等人也意识到,如果持续战争,只会两败俱伤,而加剧内患,并使辽坐大。在双方都厌战的情况下,宋、夏于庆历四年签定和议,西夏向宋称臣,而宋赐予其岁币,双方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局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