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90亩

作者:原创编辑 -
宋朝的90亩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宋朝的90亩这个问题,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的五十万两
  2. 宋朝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
  3. 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

[One]、宋朝的五十万两

64000斤,6万4000斤。根据《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宋代1斤是640克,一斤是10两,一两就是64克。50万两就是:50万×64=3200万克,现在的500克是一斤,所以:3200万克÷500克=6.4万,也就是6万4000斤。

[Two]、宋朝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

并非两宋举国全民都强大富裕到世界瞩目的地步,而是因为大宋开国就确立了重文抑武,兴农行商,以银养廉的治国理念。两宋经济在文人士大夫的治理下确实领先那个时代,同时,两宋文人士大夫超过任何时代的优渥薪酬待遇,使得有宋一朝读书考取功名,成为那个时代比较高尚的谋生手段,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连帝王赵恒的诗赋中也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五经勤向窗前读。什么叫历史,是谁书写的历史,能让文人墨客获得如此之高的政治地位,物质福利待遇,还有誉满天下的名望,除了大宋朝,完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后世写史的人会怎么做也就不言而喻了,宋之后各朝各代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向往梦回大宋,即便喜欢玩穿越的今人,当你问及最想穿越到古代的哪一朝时,基本没人想去宋朝以外的年代,就是去,也是跟大宋基本相同的对文人还算好的年份。

[Three]、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

南稻北粟,是古代百姓饱腹的主要粮食之一。粮食受到自身规律、气候环境、贸易流通等因素的影响,费用随之波动,价高伤民,价低伤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观察粮食费用的变化,就能如实反映古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粮食的费用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由于朝代不同,计重各异,粮价当然也不一样。以每公斤大米5元为标准,依照朋友们们的工资水平,折算成古代的购买力水平。

草根还是土豪,取决于朋友们们手中的工资条。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春秋时期的魏国“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魏国一石粮食价值45钱,每石约有30公斤。以魏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五口之家种地百亩,亩产1.5石粮食,总共收入150石粮食,折算成现价,每户年收入4500元。

在支出方面,按照“什一法”纳税15石,自家口粮90石,“社闾尝新、春秋之祀”需要300钱,全家衣着花费1500钱,不计“不幸疾病死丧”以及其他赋税,一年结余225钱。以恩格尔系数衡量,食物与收入的比值达到了60%,魏国百姓属于妥妥的贫困户。

秦始皇扫平宇内,统一了度量衡。秦朝规定: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根据商鞅方升的计量标准,一升容量相当于0.69公斤。一石粮食相当于69公斤。不过秦朝严刑峻法,残暴不仁,激发民变,破坏了大量基础设施,粮食耕作首当其冲。

秦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其恶果在汉初开始显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各地连年饥荒,物资奇缺,奸商囤积,导致粮价比先秦时期暴涨十倍,甚至二十倍。

而西汉的经济形势依旧没有改观,刘邦又在白登山遭到匈奴围困。他侥幸逃生后,明显底气不足。当时西汉国内经济低迷,百废待举,北方边境的匈奴兵强马壮,士气正盛。迫于经济的压力,刘邦只得与匈奴和亲,缓解汉匈冲突,同时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实力。

经过文帝、景帝的治理,西汉逐渐恢复了元气。据《秦汉经济史》的记载,汉朝一石约有29.95公斤。文帝时,粮价一路下行,“谷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此时百姓的购买力明显强于先秦时期的魏国。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繁荣。

唐朝一向以强盛著称,从粮价上同样能反映这一事实。唐太宗李世民吏治清明,精于政务,“至八年、九年,颇至丰捻,米斗十五钱”,“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朝一斗米重12.5斤,价值2钱,粮价处于历史最低点。

从整体看,贞观年间总人口6500万左右,西汉初年人口约有1600万。人口增加了四倍。朝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提高粮食亩产,促使粮价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声名并非空穴来风。

“开元盛世”是唐朝另一个高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唐朝一斗米重12.5斤,需要13文。这在当时处于什么消费水平呢?

以李白为例,他供奉翰林,相当于六品官。每月工资2400钱,以斗米13钱计算,同样一家五口,粮食支出仅占工资的27%,恩格尔系数低于30%,属于最富裕阶段。这还不包括唐朝官员的禄米、职田、月杂给和其他实物补贴。反观朋友们的工资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宋朝一石大米有59.2公斤,粮价受到丰歉、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47年)年,“明令诏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为钱一千”。一石粮食费用在一千钱。到了徽宗年间,由于宋辽战事不断,粮价涨至二千五到三千钱。

上千钱一石的粮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都不是事。司马光抱怨:“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穿丝袜。”话虽不中听,宋朝的富裕程度可见一斑。据《世界经济轮廓》估算,北宋的经济总量达到265亿美元,人均经济占有量450美元,两项指标均属当时世界第一。

与前朝相比,宋朝的粮食贸易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由朝廷出面调控粮价,确保了农民和百姓的利益。二是粮食产量显著提升。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计算,宋朝有农田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353斤,北方小麦亩产178斤。这样的面积和产量,史无前例。三是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方普及,加上水稻的种植,江南成为宋朝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诞生。

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的米价一两银子能换七八石大米。明朝一石有多重呢?《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出了答案,约合76.75公斤。以七石大米计算,一两银子折算成现价,相当于2686.25元。明朝九品官的工资是60石,照此推算,年薪不过是23025元,也够可怜的。

明末,粮食费用不断攀升。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受水灾影响,米石1.6两银子。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旱、蝗、水等灾害频发,导致米石涨至3.6两,创造了历史新高。相较明末普通士兵,年饷不过48两。急剧的通货膨胀,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明亡清兴,以江南米价为例,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每石新米五钱一二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江南织造曹寅奏报:“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清朝七品知县的年俸是45两,加上养廉银1200两,而给地主种地的一个长工,一年只得十两银子,官民收入差异巨大,为清末社会动荡埋下了祸根。

道光皇帝上台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和战争,攫取了大量的白银,导致银价日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换钱八百文,至道光,一两银子折钱一千六百文,造成物价飞涨,百姓失业。经济低迷,引燃了清末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早在先秦时期,管仲特别重视粮食费用。

《管子·轻重篇》有:“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温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相对于温,饱更重要。米价就是社会状况、经济形势、贸易流通的风向标。说到底,百姓吃饱,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

宋朝的90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宋朝的90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