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书法

作者:本站原创 -
宋朝科举书法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宋朝科举书法的一些知识点,和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
  2. 明朝科举流程及时间

[One]、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

〖One〗、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

〖Two〗、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问答。

[Two]、明朝科举流程及时间

〖One〗、那是在明王朝建立之前的1367年,为了迎接即将取得的全国性的胜利,朱元璋发布了“设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要求各级地方官“劝谕敏健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由此拉开了明代科举的序幕。

〖Two〗、明王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又于1370年发布命令,并昭告天下:

〖Three〗、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Four〗、这一年,京师和部分行省分别举行乡试。出场试经义一道,四书义二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发榜10天后,还对被录取者进行以骑马、射箭、书法、算术、律令为内容的考试。

〖Five〗、当时录取名额除直隶为100人,广东、广西各25人外,其余各省均为40人,在特殊情况下亦可不拘额数。还允许高丽、安南、占城等国的士子在本国乡试后,贡赴京师。之后举行会试,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录取了吴伯宗等120人。

〖Six〗、由于明王朝建立不久,官员缺额很多,于是,在1371年正月,明太祖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所有举人都免予会试,赴京师听候选官。又从各行省的举人中选拔一些“年少俊逸者”担任翰林院编修、秘书监直长等官职,让他们在宫中的文华殿学习,由著名学者宋濂等负责教学。

〖Seven〗、1384年,明王朝重新制定了新的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三年大比的制度,将原来的连续三年举行乡试定为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新的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八月举行,会试二月举行,乡、会试都是在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举行第三场。殿试于三月初一举行。

〖Eight〗、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主持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的地点设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主考2人,同考4人,提调1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员等。

〖Nine〗、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Ten〗、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其他物品。入场后,每一名考生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黄昏时交卷,如果没有作完,给蜡烛3支,蜡尽还没有完卷,就要被请出考场了。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批阅。

1〖One〗、批阅的时间,名义上是10天,但是,真正用在批阅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天而已。因为试卷很多,不能遍阅,试官往往“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如果第一场所写的三篇四书义得到试官的赏识,就可以成为举人了。

1〖Two〗、乡试的录取名额,是由朝廷决定的。1384年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1425年规定了名额,各考区从10名到50名不等。后来逐渐增加,明后期,南北直隶增至130余名,各布政使司的名额也增加了。

1〖Three〗、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于京师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试的举人。

1〖Four〗、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农历二月初[Nine]、〖Twelve〗、十五日举行。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上和乡试一样。因为会试是比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明政府对它更加重视。所以,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一倍。主考、同考一级提调、监试等官,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

1〖Five〗、会试的录取人数,明初没有定额,名额增减“皆临期奏请定夺”。最少的一次是32人,比较多达472人。1475年以后,一般取300名,有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50名或100名的,则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

1〖Six〗、廷试,也称为殿试、御试、廷对,是明代科举的比较高一级考试,因考场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凡是会试中试的人都可以参加。廷试的时间,按科举成式的规定是农历三月初一,从明成化年间的1472年起,改为农历三月十五日。

1〖Seven〗、廷试的内容很简单,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拟题,并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廷试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官,弥封毕送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大学士殿阁之一的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1〖Eight〗、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按照明初的规定:“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在一天当中,人数不多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几百份试卷。读卷官的任务,是要在试卷中挑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依次进行。

1〖Nine〗、明代廷试的名次分为[One]、[Two]、三甲。一甲有三人,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20、当时士大夫又通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廷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明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2〖One〗、发榜后,皇帝赐诸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接着,这些进士们就分别被授予官职了。

2〖Two〗、殿试后,还要选拔庶吉士。明成祖永乐年间的1402年,明成祖朱棣创设翰林院庶吉士之制,凡进士一甲出身的,任为翰林院修撰及编修,进士未能考入一甲者,一般需经庶吉士阶段,方能正式入仕。

2〖Three〗、庶吉士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此翰林院与科举考试发生紧密关系,翰林院乃成为一个储才机构,对象是科举中试的进士。明代尤以翰林为贵,当时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宋朝科举书法和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