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的那些事(诸侯是干什么的)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诸侯的那些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诸侯是干什么的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共有几次
据记载是两次可是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的确值得商榷,而且矛盾重重。一:烽火台是伴随着长城的修建才产生的,而最早的长城兴建于春秋时期,距离周幽王尚有几百年历史。
二:烽火示警的方式至汉朝才出现,《史记》的这段记载出现了明显的逻辑错误,同样戏诸侯的戏码在《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是击鼓示警,而非点狼烟。
三:周幽王是否有过戏诸侯或者如何戏弄的不好说。毕竟诸侯在外,距离各异,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最迟和最早到达城下的军队相差个把月也不是可能。也就是说,当谋诸侯来时,戎狄已经离开的可能也会存在。
四:据记载由于周幽王爷俩的昏庸,早已失去了在诸侯间的统治力,大军行至城下发现被调戏了,领头的一怒之下剐了幽王和褒姒这对二货夫妻的事情也能发生。
综上所述,私认为太史公在写这段时的确没有史官的谨慎和求实的态度。与其说他两口子点烟戏诸侯还不如说人家在城墙上自助烧烤呢。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吗为什么
春秋的挟天子令诸侯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祖孙。鲁隐公十年,宋公不王,郑伯为为王左卿,工以正命讨之。夏5月,郑鲁齐攻宋郑连成连捷。但却将占领的宋国领土,全部都给了鲁国。《左传》讲。郑庄公于是手可谓正迫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士,以王爵工之体也。
他老子更是霸道,乘周平王东迀洛邑为周王室的卿士,继续坚持郑桓公制定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一方进一步用周王名誉实施攻灭东號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部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完成具体行动,鸠占鹊巢把郑国都迂到邻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国家。他在周幽王时,看到王室内忧外患频发,周王的实力和威望一茫干丈。他和父亲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亲眷不受战争袭扰,就开始听太史伯的建议。在周幽王被杀死前年(前772年)把部族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安置在虢郐之间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桓公寄孥的地方。
郑武公的老子郑桓公,见侄儿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对百姓盘剥,天怒人怨,诸侯离心离德,幽王还一意坚持错误,不听劝阻。国家终将会祸起萧墙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同撑握典精的太史伯商议打算搬到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那地方。
原来的东虢国和郐国二国王都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郑桓公主动以周王名义司徒的权威要借二国土地让周王和自己家族住到那里。
太史伯还说,周朝衰落,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还想迁到西方,太史伯那里的人更贪婪,好难以久居。
将来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必将兴起,郑桓公于是选择这四国中间,筹备东迁事宜。郑桓公以周幽王名义派后来郑武公,带上丰厚的礼物送给虢郐二君借地,虢邻二君因郑桓公是周王的名义,又当司徒,是天子叔父。位高权重,更婪图礼金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轻易弄到地盘,只给周王洛邑。其它都为自己打算,如此郑国就有使有立国的基础土地。当然也为周王朝要下洛邑。
周幽王因为废黜申后和外孙太子地位,申侯联合缯国,西方犬戎攻打周幽王,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也杀死郑桓公。
周平王和郑武王东迁。郑武王更是挟天子令诸侯把东虢国和郐国给灭了收附周围八个小邑国,确立建成自己的国家郑国。春秋刚刚开始前后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就是挟天子令诸侯,建立自己郑国消灭东虢国郐国。郑武公更是叫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嫁女时有天子参加,袭灭麻牌大意胡国。使郑国郑国逐渐强盛成为短期小霸主。
烽火戏诸侯的诸侯是什么意思
1、释义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2、故事背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有人想救褒珦,便用了美女褒姒献给大王。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3、后世评价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春秋时期的诸侯和方伯有什么区别
太史公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周朝变更的一个时期:“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是说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能力、威望、统治力逐渐下降,诸侯国之间开始强国吞并弱国,政权也由周天子号令变向了诸侯国自己说了算。
对于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来说,烽火戏诸侯进而平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都只是被当做一件事情的转折点,如同西汉与东汉,如同西晋与东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不然,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变化都比不上周朝,只有这个朝代的本质改变最为其大。今天我们就借太史公这一句话来聊一聊西周与东周的区别。
人们了解的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的灭亡也是片面的,可这只是其中一个导火索。夏商周上古三代均为分封制,但只是周王朝让其更加成熟完善,人们今天就只记住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启继位以后各部落内部的凝聚力更强了,部落间的隔阂和冲突也就更多了,而随之就诞生了“方伯”。在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方伯”即为一个部族、一方诸侯的首领,部落内部的政权就由他把持。进入周以前华夏部落并没有实现名义上的一统,所以方伯(即各地方老大)占山为王,行使一方权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待历史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是因为褒姒红颜祸水,或者说一笑倾国才导致西周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申侯因为女儿被废之事心中记恨,就和犬戎勾结以至于后来到了谁也掌控不了的地步,再加上各自诸侯国内部有一定的军队自主权和土地管辖权,到周天子最后也使唤不动的地步。这时候充满智慧的一些诸侯国国君便送周王室的另一个孩子东迁洛邑,这才有了东周。
从烽火戏诸侯,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文化中的信义问题,周天子为了逗大家玩,失信于天下,导致真正的敌人来犯时无人前来救援(狼来了的故事估计就是以它为原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王室的信誉以及尊严,为以后诸侯国不听宗主国的号令,肆意发展军队,相互吞并埋下了不小的祸根。
想当初武王伐纣,振臂一呼,虎贲三千,前来跟随的诸侯国有数百个,在镐京(陕西西安)建立政权,关中土地肥沃,绵延千里,那是何等的威风!为了奖赏有功之臣,他将宗族子弟分封至自己的周边,非姬姓臣子分封到的地方就远一些,为的就是让自己的亲信宗族离得更近一些,异性臣民则为了周王室而戍守边疆,或继续开疆拓土。
平王东迁至洛邑以后,周天子在各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土地面积极其狭小,军队实力有限,可以想象连自己东迁都是靠人家护送的,以后还怎么使唤人家呢?从此宗主国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似乎就互换了,有一种风水轮流转、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意思,人们常说的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证明了东周的弱小。当周王室的信誉和实力、威望、号召力都不及以前之时,诸侯国一代代传下去时血缘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相互攻伐,自然就没人听其号令了,周朝的灭亡、政由方伯自然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在周人看来,夏商以来的东方就是方国林立,一方方伯即是一方诸侯,方伯即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主宰,而天子或者国王不过是诸多方伯共同认可的共主。这种政治架构更多的类似于部落管理模式,相比周人的政令自天子出就要粗糙得多。当年夏商时代的国君们,往往有迁徙都城的事情,除了因为自然灾难,可能方伯政治也是重要原因。夏商以来的国君们,包括殷高宗、殷纣王等都频繁开展对东方方伯之国的战争,就说明共主与方伯之间并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夏商时代依靠的更多是武力,但在精神文明上就没有进步。
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度,共同维系着这种政治体制的稳固。到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发展趋势显然是在倒退。西周与东周最大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与其说东周还属于周,倒不如说东周的建立只是让天下看起来有一个共主罢了,是对夏商方伯旧制的重演,天下俨然从平王东迁那一刻起就已经改朝换代进入乱世了,周天子只有一个名分而已。
关于诸侯的那些事,诸侯是干什么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